自在coach 95: 受害-加害-拯救-的三角循環

同一段關係中,我們可能同時經歷這三個角色。譬如,大約15年前,一位豪賭的男子,傾家蕩產賭錢,母親非常痛苦,不斷勸導孩子,卻又不斷代他還債,結局高利貸上門,這位母親走頭無路,四出訛騙親友投資,最終東窗事發,親戚朋友非常憤怒,因為被這位母親騙取大量金錢,而這母親最後也承受不起這份壓力,自殺身亡。這位母親,原來是兒子賭博的受害者,嘗試拯救兒子不成,繼而成為加害者傷害親戚朋友,最後自己還是變回受害者自殺身亡。
一個人的沉溺行為可以持續,關鍵往往是有位不能自拔的拯救者,幫他掩飾所有問題。拯救者痛苦之餘,也會享受當拯救者的道德優越感,其實是很需要「被需要」,甚至有可能不希望對方康復,因為如果對方康復,我便不能再享受拯救者的角色。
又譬如,有位太太的丈夫有外遇,她非常憤怒和傷心,嘗試拯救婚姻不成,最終發了百多封電郵給丈夫公司的所有人,辱罵丈夫的不是,最終令到丈夫失業。而當丈夫痛苦無助,回來找太太修好,表面上太太接納了丈夫,並願意借錢幫忙,但心裡卻十分不甘,結果她與另一個男人發生性關係,作為報復,最不幸是當她和這男子在家中造愛,剛巧被丈夫撞破,丈夫拿廚房的刀來暴力還擊,最終被判監禁。換言之,太太本來是丈夫婚外情的受害者,嘗試當拯救者不成,去公司告發他,自己當加害者,丈夫回頭太太再次當拯救者,而因為不甘心,和別人有染再成為加害者,暴力最終令大家都是受害者。
Stephen Karpman指出,在受害三角的循環,最終每個人都是受害者,因為三個人都是不負責任,拯救者背負了受害者本身的責任,得到道德優越感同令受害者不需負自己的責任,受害者將自己的責任推卸給加害者來逃避自己的責任,而加害者同樣不負責任,自我中心,傷害別人,要別人滿足他的需要。那將有什麼出路?明天再談。
2018年7月27日
伸延閱讀:周華山博士 5月10日免費工作坊: 正念教練學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