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coach 143: 找回內在小孩的力量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內在小孩inner child,這是輔導學和心理學非常重要的工具。
人類歷史中第一位談論inner child的人,可能是容格Carl Jung,他差不多在一百年前就提出了Divine Child Archetype,發現不同文化都有小朋友英雄故事,都是充滿智慧、神聖、慈悲的小孩。第一位正式去講述inner child的學者很可能是美國的精神病專家Hugh Missildine,他在1963年寫出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提出內在小孩作為比喻,描述很多身體經已長大的成年人,內心仍然用很幼稚天真的方式去處理人事物,以幼稚小孩的模式心態去拍拖、結婚、創業、做生意,結果當然一榻胡塗。許多人在社會上飛黃騰達,在親密關係卻是自私、冷漠的暴君,根源往往是內在小孩從未成長。
面對挫敗,才會真正呈現我們的內在底蘊。很多人順境時慈悲為懷,一旦面對挫敗,卻嚴重倒退,像孩童般發脾氣、蠻不講理,還要對方即時滿足他的需要。這正正是成年和小孩的分別:成年人能夠理解其他人的觀點和感受,而小朋友往往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拒絕為自己的需要和情緒負責任,卻要別人揹負他的情緒和責任,甚至即時滿足他的需要。
缺乏愛,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唯獨自愛,才能找到出路。唯獨懂得愛自己,才不會抓一個人來投射或苛索。否則,拚命找人來愛我,捨本逐末,變成索取,甚至情緒勒索。所以,愛由自愛開始;真正的自愛,是由愛惜內在小孩開始。箇中關鍵就是「斷奶」— 和父母修和,停止期望父母成為我心中的完美父母,讓父母做回自己,接納父母的不足,因為真正的愛,就是接納生命的不完美。體諒父母們自身也傷痕纍纍,他們也不懂得愛自己,也從來沒有體會過無條件的愛,那當然就不懂得如何去愛我們。所以我們值得去學習成為最理想的內在父母,去照顧自己,尋回自己的力量。
內在小孩其他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wounded child,受傷害的部分;另一是wonderful child,那是赤子之心、活潑可愛的童真。如何運用,明天再分享。
人類歷史中第一位談論inner child的人,可能是容格Carl Jung,他差不多在一百年前就提出了Divine Child Archetype,發現不同文化都有小朋友英雄故事,都是充滿智慧、神聖、慈悲的小孩。第一位正式去講述inner child的學者很可能是美國的精神病專家Hugh Missildine,他在1963年寫出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提出內在小孩作為比喻,描述很多身體經已長大的成年人,內心仍然用很幼稚天真的方式去處理人事物,以幼稚小孩的模式心態去拍拖、結婚、創業、做生意,結果當然一榻胡塗。許多人在社會上飛黃騰達,在親密關係卻是自私、冷漠的暴君,根源往往是內在小孩從未成長。
面對挫敗,才會真正呈現我們的內在底蘊。很多人順境時慈悲為懷,一旦面對挫敗,卻嚴重倒退,像孩童般發脾氣、蠻不講理,還要對方即時滿足他的需要。這正正是成年和小孩的分別:成年人能夠理解其他人的觀點和感受,而小朋友往往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拒絕為自己的需要和情緒負責任,卻要別人揹負他的情緒和責任,甚至即時滿足他的需要。
缺乏愛,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唯獨自愛,才能找到出路。唯獨懂得愛自己,才不會抓一個人來投射或苛索。否則,拚命找人來愛我,捨本逐末,變成索取,甚至情緒勒索。所以,愛由自愛開始;真正的自愛,是由愛惜內在小孩開始。箇中關鍵就是「斷奶」— 和父母修和,停止期望父母成為我心中的完美父母,讓父母做回自己,接納父母的不足,因為真正的愛,就是接納生命的不完美。體諒父母們自身也傷痕纍纍,他們也不懂得愛自己,也從來沒有體會過無條件的愛,那當然就不懂得如何去愛我們。所以我們值得去學習成為最理想的內在父母,去照顧自己,尋回自己的力量。
內在小孩其他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wounded child,受傷害的部分;另一是wonderful child,那是赤子之心、活潑可愛的童真。如何運用,明天再分享。
伸延閱讀:周華山博士 5月10日免費工作坊: 正念教練學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