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54 孔子:民無信不立,治國先治心。

孔子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生於公元前551年。他編修《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用文字把古代文化傳承下來。他創辦了華夏文化的第一所私塾,教授「六藝」(禮、樂、射、禦、書、術),培養賢德人才。他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奉行整全教學的理念。

孔子生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諸侯互相征伐,社會紛亂,誠信淪亡。孔子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道」為本,以「德」為靈魂,以「仁」為核心,以「義」為標準,以「禮」為載體,以「孝」為基礎,以「和」為中心,恢復社會秩序。

孔子用道德、良知、禮教來引導人民,曾出任魯國宰相,口碑載道,人民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他反對嚴刑峻法,認為強權鎮壓,徒令人民積壓憤怒,不斷反抗。孔子指出:民無信不立,治國先治心。道德遠勝刑法、教化遠勝打壓、自律遠勝他律,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以德服眾。

子貢曾請教孔子治理國家之道,孔子回應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要去掉兩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再去糧食。因為失去人民信任,那就沒有立國之本。」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人格便破產。政府失去誠信,人民就不再信任,社會便會持續動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這份誠信,也是做人的基本態度。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吾日三省吾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