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53 老子:天下至柔,馳聘天下至堅。

古代偉大思想家老子,生於公元前571年,所著《道德經》有超過250種外語翻譯版。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統計,除了《聖經》,《道德經》是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作品。 老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的「道」,就是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換言之,「道」高於人,自然無為,化生萬物,和諧共生,生生不息,無為而無所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常以「水」作比喻,順道而流,以柔勝剛,以弱制強。天下沒有任何東西比水更柔弱,也沒有比水更強大,滴水穿石,無堅不摧。因此,洪水需要疏導而非堵塞。 中國古代賢君,普遍認同以柔制剛的「無為而治」。「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民心、知民意、不妄為、不強求。漢文帝、景帝便讓人民從秦朝嚴刑峻法的苛政,釋放出來,得以休養生息,是為「文景之治」。唐太宗面對邊疆衝突,便引用老子智慧:「兵者,不祥之器。」最終,唐太宗化干戈為玉帛,開創中國歷史最輝煌的太平盛世。 老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647年,唐太宗下令玄奘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傳入印度。735年《道德經》被翻譯為日文。16世紀開始,歐洲傳教士將《道德經》傳至歐洲。大思想家黑格爾、尼采、托爾斯泰都十分推崇老子。古人智慧,跨越時空。老子說:「聖人,以百姓心為心。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任何關係,一意孤行,傷透人心。老子提醒我們「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

Read more

SC52 Louise Hay:我們可以療癒自己。

Louise Hay是當今世界最大身心靈出版社Hay House的創辦人,在1984年出版You Can Heal Your Life《創造生命的奇蹟》,賣出五千萬本,被稱「自我療癒第一人」,著作被翻譯成30種不同語言,成為千萬人的指路明燈。 她1926年生於洛杉磯,繼父有暴力傾向,五歲遭酒鬼鄰居強暴,從小經歷無數凌虐與暴力,形成深層的自卑感和羞恥感。15歲成為未婚媽媽,16歲生日當天,將初生嬰兒送給別人。28歲結婚,後來丈夫有外遇,Hay非常絕望,開始學習靜心,體驗心靈力量。52歲患子宮頸癌,她用心實踐自我療癒,每天對自己講正向確認語,釋放童年的憤怒和怨恨。6個月後,她的癌細胞,居然完全消失。她發現,只要改變自己的思想,連疾病都可以療癒! Hay傳奇一生,是自我療癒的最佳見證;提醒我們,每個念頭都創造著我們生存的「實相」,與其批判世界,不如自我肯定。我們可以創造生命的奇蹟,You can heal your life,因為意向決定結果,心念創造實相。 Hay設計了「鏡子練習」,鼓勵我們每天對著鏡子說:「在我內心深處,有無限的愛,我容許這份愛呈現,充滿着我的身心,並由我開始分享出去。我選擇真正愛自己,選擇放下過去所有負面的想法,選擇放下所有恐懼、內疚和憤怒。我感受到內在平安,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自己,不再需要向別人求愛。我體驗到上天無條件的愛,我完全接納生命發生的一切。一切挫敗和悲傷,都是來幫助我成為更幸福、更謙卑的人。我選擇成為愛的源頭,學習無條件的愛。」

Read more

SC51 Hannah Arendt:平庸的邪惡

Hannah Arendt是猶太人,1906年生於德國,23歲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納粹政府掌權,她逃亡到了美國,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教授。1961年,Arendt見證世界觸目的耶路撒冷大審判,被告是二戰屠殺猶太人的納粹高官艾希曼。最震撼的,原來艾希曼並不仇恨猶太人,精神科醫師認為他很正常,愛惜妻兒和家人,艾希曼為自己辯護說:「我根本無罪,我沒有殺死任何人,我只是盡忠職守、履行職務。我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做。如果我有罪,每個德國人都有罪。」 Arendt提出「平庸的邪惡」這個概念 – 真正的邪惡,是拒絕反思、盲從附和。艾希曼不問情由聽從上司指令,導致無數人死亡;他的罪行,源自對上級的盲從。Arendt認為,「服從」本應是美德,但當我們一味服從,埋沒良知,就成為了暴行的幫兇、邪惡的共謀。因此,暴行的源頭不是「邪惡」,而是「平庸」。集體盲從,結果令整個社會陷入邪惡之地。 艾希曼的主審法官結案陳辭時說:「艾希曼,你不是決策者,只是執行者,同時我們裁決的重點,是你的實際行為而非你內心的想法,也非周圍的人是否犯了罪。你確實服從並執行了屠殺的指令,讓數以萬計猶太人受害。服從就等於支持,你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就是你被處死的唯一理由。」 集體習慣服從,社會就習慣邪惡。當我們都一味服從,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覺察,就強化社會的不公義,以致勇敢發聲的人,更加被打壓。「平庸的邪惡」提醒我們,蠶食人類社會最深的,正是縱容不公義的平庸大眾。

Read more

SC50 居禮夫人:榮譽使人愚蠢,夢想讓人振翅。

瑪麗·居禮夫人,世界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人類至今唯一獲得兩個諾貝爾不同科學獎的人。1867年,瑪麗在波蘭出生,自幼出類拔萃,可惜當時女性不能入讀正規大學。1891年她到巴黎讀書,從事科學研究,三年後便取得兩個學位,期間認識大學講師居禮先生,兩人對科學研究懷著無比熱誠,墮入愛河。居禮求婚成功,而且跟隨瑪麗回去波蘭生活。瑪麗本以為可以在波蘭的大學教書,卻因她是女性而無法取得教席,最終返回法國,繼續科研。1903年,瑪麗獲得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她與居禮先生一起應邀到倫敦皇家學會作學術報告,但因為是女性,被拒絕發言。 瑪麗長期面對時代不公平的桎梏,卻堅毅不渝,如鳳凰涅槃,不斷創造非凡的學術成就。她從事放射性研究,「放射性」的英文Radioactivity,就是她首創的,造就了人類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腫瘤。1903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瑪麗居禮夫人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她打破巴黎大學的傳統,成為首位女教授。1911年,她獲得諾貝爾獎化學獎,成為人類至今唯一獲得兩個不同諾貝爾科學獎的人。在男性主導的科學世界裡,瑪麗的成就,空前絕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瑪麗創立法國軍用放射治療中心,在戰地醫院為100萬名受傷士兵,提供流動X光機治療。可惜,瑪麗因為長期工作,受到輻射感染,1934年死於再生不良性貧血。 瑪麗古道熱腸、澹泊明志,愛因斯坦如此稱許她:「瑪麗居禮夫人可能是世上唯一不被名利腐蝕的名人。」瑪麗不受時代、功名的操控,認為「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不要貪戀,否則一事無成,使我們變得愚蠢。人類需要偉大的夢想,讓我們跨越自身的私利。」

Read more

SC56 楊絳:世界是自己的,與別人毫無關係。

才女楊絳,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1911年生於北京,父親是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因為堅持司法獨立,得罪權貴,被逼離任。 楊絳生於政治動蕩的時代,但對政治毫無興趣,專心文學和翻譯。她就讀清華大學期間,認識了才子錢鍾書,1935年與之共諧連理,一起到英國牛津大學讀文學。1938年,兩人返回上海,當時上海已經被日軍包圍,成為孤島,局勢動蕩。 楊絳精通英語、法語,自學西班牙語,1949年開始在清華大學教書,1957年翻譯西班牙文學巨著《堂吉訶德》。時值反右運動,知識分子受政治批鬥,雖然楊絳低調,仍被扣上「資產階級」帽子。1951年《人民日報》點名批評楊絳,她要下鄉接受社會主義再教育。 楊絳性格堅強而踏實,某天好朋友鄭土生因受盡迫害而萌生自殺之想,楊絳跟他說:「來日方長,要冷靜堅強。」結果,她救回鄭土生一命,他後來還成為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楊絳的女婿王德一,卻不幸在持續的批鬥中自殺身亡,她的同學吳晗和袁震,也是含冤自縊而死。 楊絳經歷無數命運的波瀾,淡薄功名,才德出眾。她寫的《洗澡》、《幹校六記》和《我們仨》,口碑載道,被譽為「民國第一才子」的錢鍾書,盛讚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2016年,楊絳病逝北京,享壽105歲。作家吴薇高度評價她:「在政治鬥爭的年代,知識分子能夠保持尊嚴,不說違心話,很不容易。」楊絳的一生,提醒我們:社會愈動盪,愈需要良知與覺知。 楊絳晚年留下了一段話,沉澱了無比的智慧,廣被流傳:「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好比香料,磨得愈細,香得愈濃。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Read more

SC55 李小龍:清淨的心,無形無相,如水流動。

李小龍,美國出生,香港成長,18歲到美國讀大學,醉心武術,創立截拳道,成為一代宗師。1970年主演電影《唐山大兄》,大獲好評,後來主演《精武門》、《猛龍過江》及《死亡遊戲》,成為國際巨星。1973年參與演出《死亡遊戲》,期間暴斃,終年32歲。 李小龍的武術哲理,獨樹一幟。他堅持武術不拘形式、破除門戶,必要時,摘葉也能自衛。他將哲學融入武術搏擊,多次用「水」作比喻。1971年,他錄製了一段經典的話:水無形無相,倒進杯子,它就變成杯形;倒進瓶子,它就成了瓶子形狀。水能奔流、能缓行、能滴濺、能冲擊。習武者要像流水一樣,可剛可柔,上善若水。 李小龍深受禪宗影響,授武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所以,截拳道無論攔截或截擊,都直截了當、揮灑自如、借力打力。他提倡的「流水」論 (Be Water),要求習武者放空頭腦,了無雜念,不被思想箝制,不為外物干擾,無為而無所不為。截拳道的精粹,就是清空一切念頭,因為所有思慮都是羈絆。 武術的極致,是「放下」– 放下所有依附。李小龍說:「追求慾望,是依附,『追求無慾』也是依附。我們需要脫離『慾望』的正反面,既『是』也『不是』。看似荒謬,卻跨越一切對立,真正上善若水。」 李小龍表示,遇到困難,成為流水,行雲流水,便能水到渠成、彰顯生命的無窮創造力。

Read more

SC54 孔子:民無信不立,治國先治心。

孔子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生於公元前551年。他編修《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用文字把古代文化傳承下來。他創辦了華夏文化的第一所私塾,教授「六藝」(禮、樂、射、禦、書、術),培養賢德人才。他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奉行整全教學的理念。 孔子生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諸侯互相征伐,社會紛亂,誠信淪亡。孔子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道」為本,以「德」為靈魂,以「仁」為核心,以「義」為標準,以「禮」為載體,以「孝」為基礎,以「和」為中心,恢復社會秩序。 孔子用道德、良知、禮教來引導人民,曾出任魯國宰相,口碑載道,人民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他反對嚴刑峻法,認為強權鎮壓,徒令人民積壓憤怒,不斷反抗。孔子指出:民無信不立,治國先治心。道德遠勝刑法、教化遠勝打壓、自律遠勝他律,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以德服眾。 子貢曾請教孔子治理國家之道,孔子回應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要去掉兩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再去糧食。因為失去人民信任,那就沒有立國之本。」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人格便破產。政府失去誠信,人民就不再信任,社會便會持續動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這份誠信,也是做人的基本態度。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吾日三省吾身。」

Read more

SC49 愛因斯坦:天才有極限,蠢才無極限。

愛因斯坦,1879年生於德國,是猶太裔物理學家。他曾說:「把手放在熱水爐一分鐘,感覺像一小時;坐在漂亮姑娘旁邊一小時,感覺只像一分鐘。這就是相對論。」 愛因斯坦醉心科學研究,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他也很關心政治,曾經說過:「毀滅世界的,不是作惡多端的壞人,而是冷眼旁觀的普通人。」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掌權,愛因斯坦訪問美國,他說:「只要納粹掌權,我永不返回德國。」結果他留在美國,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幫助許多歐洲科學家逃離納粹統治。1939年,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表示德國正研發原子彈,結果促使美國率先研發原子武器。 愛因斯坦是和平主義者,主張世界聯盟,批評民族霸權只關心自身國家利益。他提倡人類普世價值:「帶來和平的,是愛,不是科學。如果高科技落在獨裁者身上,非常可怕。」猶太人視他為精神領袖。1952年,以色列第一任總統魏茨曼去世,總理邀請他出任總統,愛因斯坦婉拒。他說:「要做有價值的人,不是成功的人。價值在於貢獻,不在於擁有;沒有貢獻的生命,沒有價值。」 1931年,愛因斯坦與差利卓別靈在荷里活一起看《城市之光》首映,據問兩人有過經典對話。愛因斯坦跟差利說:「你的默劇很厲害,你不說一句話,全世界都看懂了。」差利回應:「你更了不起,你的相對論沒人聽得懂,卻令全世界拜服,你是天才。」愛因斯坦說:「天才有極限,蠢才無極限。每個人都可以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樹來判斷魚的能力,魚就變成蠢才了。」 1955年4月13日,愛因斯坦的主動脈瘤破裂,紐約醫院醫生Frank Glenn建議動手術,愛因斯坦說:「一味延長生命並無意義,我已經圓滿我的人生,現在是離去的時候,我要優雅地離去。」他在4月18日離世,享壽76歲。

Read more

SC48 德蘭修女:愛的相反不是恨,是冷漠。

德蘭修女,1910年生於馬其頓,12歲立志到外國傳教;15歲看到在印度服務的耶穌會神父寫的書信,非常感動,表示:「唯獨親身經歷貧窮,才明白甚麼是貧窮。」她多次申請做修女被拒,終於在18歲,被教會接納,到愛爾蘭修院受訓,一年後遠赴印度最貧窮的地區做服務。她把躺在路邊的病人,一個個接待至她的院裡,親手洗淨,清理臭氣沖天的腐肉、塗上藥膏、餵食、聆聽、關懷。德蘭修女的善心善行,感動全世界,她一生在各地創立的慈善項目,超過800個,其中包括750家救濟院、120個痲瘋病中心、700間診所、100間孤兒院;受她其感召的修女5000人,義工超過一百萬人。 德蘭修女的愛,跨越疆界,她常說:我們應該幫助印度教徒,成為更好的印度教徒,回教徒成為更好的回教徒,天主教徒成為更好的天主教徒。 1979年,德蘭修女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她懇求挪威政府取消為她準備的國宴:「一頓國宴只讓135人吃飽,但這筆錢能夠讓一萬五千個印度人得到溫飽。」 挪威政府最終取消宴會,德蘭修女把地位超然的諾貝爾獎牌也賣掉,她說:「如果這個獎牌不能幫助窮人,便一文不值。」她領獎時說:「如果你想促進世界和平,請回家愛你的家人。我們未必可以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心,做好每一件小事。真正的貧窮,不是沒有食物,而是不被愛。愛的相反不是恨,是冷漠。」 有人批評德蘭修女反對墮胎、從不公開捐款用途,她回應:「即使你友善,總有人批評你自私;即使你慈悲為懷,總有人嫉妒你;請你堅持,這是你和神之間的事,與任何人無關。」

Read more

SC47 梵高:生命是播種,收割非此刻。

印象派畫家梵高,1853年在荷蘭出生,父親是教會神職人員,媽媽來自富裕家庭。梵高有三位叔伯,都是成功的藝術品商人,他16歲就開始在國際藝術品交易公司工作。後來,他愛上了房東的女兒 Loyer,可惜示愛後遭拒。失戀後,他厭棄商業化的藝術品,自我放逐,到了比利時小村Wasmes做傳教士,與礦工們一起,過着卑微艱苦的生活。父母擔心他走火入魔,想將他送進精神病院。1881年,梵高回到父母家中。同年8月,他愛上比自己大8歲的表姐,求婚不果,他痛苦不堪,在手上寫「我能在火上忍多久,就和她一起多久」,然後把手放在火上烤。如此決心,依然感動不了對方,表姐的父親說:「我女兒不會與窮光蛋結婚」。 梵高27歲才正式開始畫家生涯。32歲,一位巴黎畫商看中他的作品,幫他籌辦畫展,可惜一張畫都賣不出去,大抵梵高作品的色彩太灰暗,不符合當時潮流。 梵高備受煎熬,持續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曾被30名村民聯署,強行送進精神病院,受盡欺凌。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偉大作品,譬如《星夜》。他說:「我擁有自然、藝術和詩歌,還有甚麼不滿足呢?」往後五年,他出產了千多幅畫作,排解他的沉痛和鬱結。37歲某天,他獨自一人,吞槍自殺。 梵高一生坎坷,自殺前一個月,畫了《加謝醫生的肖像》,感謝一直照顧他的加謝醫生,這幅畫當時無人問津,但在1990年,即是他死後100年,《加謝醫生的肖像》以1.5億美元賣出,打破世界紀錄。 梵高說:「我在別人眼裏,是古怪奇異的人,在社會上毫無地位。我希望有一天,人們通過我的作品,能夠真正了解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