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56 楊絳:世界是自己的,與別人毫無關係。

才女楊絳,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1911年生於北京,父親是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因為堅持司法獨立,得罪權貴,被逼離任。

楊絳生於政治動蕩的時代,但對政治毫無興趣,專心文學和翻譯。她就讀清華大學期間,認識了才子錢鍾書,1935年與之共諧連理,一起到英國牛津大學讀文學。1938年,兩人返回上海,當時上海已經被日軍包圍,成為孤島,局勢動蕩。

楊絳精通英語、法語,自學西班牙語,1949年開始在清華大學教書,1957年翻譯西班牙文學巨著《堂吉訶德》。時值反右運動,知識分子受政治批鬥,雖然楊絳低調,仍被扣上「資產階級」帽子。1951年《人民日報》點名批評楊絳,她要下鄉接受社會主義再教育。

楊絳性格堅強而踏實,某天好朋友鄭土生因受盡迫害而萌生自殺之想,楊絳跟他說:「來日方長,要冷靜堅強。」結果,她救回鄭土生一命,他後來還成為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楊絳的女婿王德一,卻不幸在持續的批鬥中自殺身亡,她的同學吳晗和袁震,也是含冤自縊而死。

楊絳經歷無數命運的波瀾,淡薄功名,才德出眾。她寫的《洗澡》、《幹校六記》和《我們仨》,口碑載道,被譽為「民國第一才子」的錢鍾書,盛讚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2016年,楊絳病逝北京,享壽105歲。作家吴薇高度評價她:「在政治鬥爭的年代,知識分子能夠保持尊嚴,不說違心話,很不容易。」楊絳的一生,提醒我們:社會愈動盪,愈需要良知與覺知。

楊絳晚年留下了一段話,沉澱了無比的智慧,廣被流傳:「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好比香料,磨得愈細,香得愈濃。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