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申請贊助?

自在社多次獲得基金贊助,有人問:如何有效申請?

大家可以看華山老師這篇筆記,渴望對大家有價值。

  1. 過去沒有有效業績,就未必適合申請,因為會被拒絕。許多基金有慘痛經驗,就是貨不對板、爛尾、機構為錢申請,只為養活職員。所以,申請人需要積累足夠成果,才有說服力。

  2. 理解Panel/Board思維:每次可能有幾十份申請,為何選你?有何獨特優勢?「強調項目有意義,是無意義的,因為每份申請都有意義。」關鍵是,我們需要Long term sustainable social impact。譬如,純粹派飯,基金可能覺得缺乏長遠價值,甚至做成「用家依賴」。相反,如果派飯過程滲進溝通學習,提升自尊感和自我價值感,申請書的含金量便會提升。如果再滲進領袖培訓的元素,讓服務對象學習成為領袖,甚至再發展為細水長流的互助互撐社群,變成持續循環再生系統,整個層次便再提升;從救濟救急,轉為持續發展;從持續依賴,轉為貢獻社會的良性循環。

  3. 申請書需要準確講出長遠方向的具體計劃和路線圖:
    • 如何具體創造持續優質的社會成果?
    • 如何確保我們能夠達標、不會爛尾!
    • 執行團隊有什麼踏實的業績和口碑?
    • 如因疫情,活動轉為網上,怎麼辦?
    • 項目結束後,服務對象如何自力更生、持續發展?

  4. 如果能夠建立支持弱勢人士的新社福模式,甚至引發政策改變,就非常吸引。同時,必須客觀、專業、嚴謹,講出舊模式的不足,講出新模式的可行性;絕不能天花亂墜,因為基金通常有非常專業的社工或同工跟進。

  5. 小心over commit而作大output (指標數字);如果最終無法達標,會影響誠信和聲譽,基金可能拒絕reimburse (報銷)。如果寫申請書的人,不是項目執行者,甚至是中介機構,申請書便容易過度承諾,以致前線員工執行時,會非常痛苦,根本無法達標。許多項目是「價低者得」,於是,項目員工的薪酬不斷下降、工作量卻不斷增加,容易burn out,人才流失;而NGO聚焦申請容易看見成效的項目,至於最弱勢人士的需要,便容易被忽略。

  6. 職員行政開支不適合太高,以免基金覺得是養起機構的員工。儘可能將職員開支轉為program fee。譬如,自在社的項目,通常是Life Coaching;我們的教練贊助費,會列入program fee;於是,職員行政開支,通常不超過總開支的30%。當然,每間基金有自己的定位、指標和策略。我們需要不卑不亢,爭取合理的薪酬和head count。與其鬥平,不如鬥出色優秀、鬥優質服務,讓基金感動,主動撥款資助;否則,NGO的薪酬會長期被剝蝕,項目聚焦output而非服務對象需要,同工容易沮喪,人手持續流失。

  7. 需要和基金會良好溝通,因為從策劃申請書,到真正落實執行,中間隨時相隔兩年;世道多變,項目的開支和達標數字變動,基金可能拒絕修改、拒絕reimburse,機構便很麻煩。
    1. 請理解不同基金會的獨特理念,及標書要求:重質還是重量?創新還是穩健?救濟還是政策改變?
  • 不光達標,儘可能超額達標,讓基金願意繼續資助,讓服務對象真的受惠,也讓團隊持續優質高頻。
  • 持續學習嶄新思維模式,掌握網絡世代新科技,用新模式對應市民的嶄新需求,落實我們不變的初心。

 

華山回應市民提問:

  1. 是否一定要88才可以申請基金?
    不是的。譬如社創基金,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已經贊助了幾百個項目。

  2. 香港有NGO已變質,利用服務對象賺錢。NGO是否應該自己創造財富,而非被動依賴基金,不斷申請贊助?
    華山沒資格評論NGO是否變質。NGO (非政府組織) 的初心,是彌補社會需求與政府服務的落差,關注社會公義、環保、小眾權益、社會政策等議題。基於許多結構性原因,許多弱勢社群人士,難以自力更生,也難以找工作。如果沒有NGO發聲,許多弱勢社群的需要,變相被忽略。NGO是否利用弱勢去賺錢,情況比較複雜:牽涉到動機和運作機制:譬如,叫老人、智障去表演、賣旗,可以是empowerment,關鍵是:弱勢人士有沒有自主選擇、機制是否公平、是否利益輸送。我們局外人不容易評斷。

  3. 我的NGO董事,她是贊助項目的長期受薪導師,是否角色衝突?
    誠信無價!小心角色衝突。董事自己評核機構的申請,自己卻從中長期受薪受惠,容易被指責私相授受、黑箱作業,衝擊機構聲譽。Integrity is the best strategy。NGO值得將誠信放在第一位,需要對誠信和角色衝突,有更高敏感度。

  4. 自在社很少全職職員,是否因為有基金贊助,幫忙處理行政工作?
    如果基金贊助用作機構職員的工資,這是違反贊助條款,甚至違法!自在社一直義工本位,我們持續有超過200位熱心義工。華山本人就是全職義工,已經十年。我們持續凝聚大量義工,我們大量工作,都是由義工負責。我們的核心課程MCS和MCT,也有良好收入,加上有市民定期捐款,我們一直健康營運。

  5. 我的NGO新聘請了一位商界銷售高手寫funding,機構變得商業化。華山,你點睇?
    我覺得Yes and No。香港NGO都很努力、很有心,可是,許多沒有branding品牌意識、不善於杠桿團隊的成果,無法將有價值的項目,推廣成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系統。我覺得,我們需要將夢想,變成自家品牌,變成循環再生、誠信主導的生意,才能夢想成真;否則,夢想只是孤芳自賞的一廂情願。
    我認同Spiritual Entrepreneurship,就是將企業,建立為靈性修行的團隊。修行如無法落地,只是靈性傲慢、自欺欺人。相反,如果企業沒有修行維度,容易淪為金錢掛帥、遺忘初心。夢想和金錢、慈善和商業不是二元對立,可以結合,關鍵是我們初心:越堅守初心,理念越清晰,團隊就越團結。相反,越為外在成果和利益而做,團隊就越分裂,容易變質。

 

我就是行兇者﹑受害者﹑旁觀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