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coach 121: 人世間的傷害源自:應該。


 

痛苦,源自兩個字:應該。

人與人的傷害和衝突,往往因為我覺得他「不應該」。人生所有壓力,其實都是源自「應該」。什麼是「應該」?

「應該」是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的批判性、壓迫性思維,內化了外在社會規範,變成頭腦想法。所以當我說「你應該怎樣」,其實是我對你錯、我高你低的批判:「你需要按照我的想法去改變。」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應該」,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應該」是最合理的。所以你可能會說:「我只是覺得爸爸應該吸少兩根煙!媽媽應該節儉一點!哥哥應該多點和家人溝通!妹妹應該少打遊戲機!難道這樣都是不對嗎?!」關鍵是每個人都堅持我的「應該」,自以為是,便互相攻擊,各執一詞。說到底,為什麼對方需要放棄「他的應該」,而去服從「你的應該」?

其實,面對同樣情況,或許我們可以說:「爸爸如果你每天少抽兩根香煙,你覺得如何?」「哥哥,我好欣賞你上次告訴我你的感受和想法,我好想多聽到你的感受,可以嗎?」就是用發問的方式去表達,讓對方有選擇,收到尊重,最後講「你覺得呢」,讓對方感受到被充分尊重和關心。

其實,即使「應該」不是針對對方,而是自己,同樣是對自己的批判和壓迫。值得留意,很多慢性疾病的根源,就是我們長期自責、內疚、自我批判,給自己很大壓力。所以,與其用這些批判性、操控性的用語,何不改為支持、鼓舞、給力的用語。舉例來說,與其對自己說「我應該」,對現況充滿抗拒,給自己壓力,倒不如說「我可以」、「我值得」、「我承諾」、「我相信」、「我選擇」……這些充滿力量的用語,自我給力和提醒。

所以,下次說「我應該」、「你應該」,提醒自己,毋須將自己的感受變成標準,強加其他人身上。其實,這不單是語言技巧,而是謙卑踏實的修行,因為「應該」背後,正好是我對你錯、自以為是的理所當然。



伸延閱讀:周華山博士 5月10日免費工作坊: 正念教練學工作坊












自在coach 120: 如何有效溝通?
自在coach 122: 難道我們不能譴責罪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