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美籍德國人Andreas Moritz 精通西醫、中醫和印度阿育吠陀醫學,擁有 30 多年的行醫經驗,最終徹底放棄了西醫,出版《癌症不是病:它是身體的求生機制》(Cancer is not a disease — It’s a survival mechanism )。 他認為:癌症不是病,它是一種身體的求生機制!開刀、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等現代西醫醫療行為,產生很大傷害,甚至是病人致死的主因。大部分病人開刀後,更辛苦,後果更難以承受! Moritz 提醒人們:相信身體,它天生具有內在智慧和治癒能力,讓自己改變觀念,從 “癌症受害者” 到

Read more

請對孩子說

1、我信任你。2、我很欣賞你。3、你是獨一無二。4、我享受與你聊天。5、你的誠實讓我感動。6、有了你,我們很快樂。7、你最想我怎樣去支持你。8、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愛你。9、雖然比賽失敗,你已經盡全力。10、請你慢慢講,我想聆聽你的感受。11、如果你覺得被我傷害,我衷心道歉。  

Read more

SC11 全民Self-coach (自我啟導)

2016年,手機王國Nokia 退出歷史舞台,被微軟收購,CEO在記招會表示:「我們沒做錯,只是世界變化太快,我們被淘汰了。」他和多位Nokia高管當場落淚。 未來領袖,要擅於駕馭變幻無常的政經時局, Self-coach的能力是成敗的關鍵。全球急速網絡化,世界經濟論壇 (WEF) 估計,未來2年有8千萬個工作崗位被取代,1億3千萬個崗位應運而生。如何區分真假資訊?如何從容面對巨變?如何保持內在修為? 21世紀年青人是網絡新生代,自幼熟練社交媒體,習慣多元選擇,自主意識強烈,喜歡自由探索,抗拒強權高壓。可是,傳統教育卻停留於沉悶灌輸知識,難怪學生抗拒。傳統管治模式,從上而下,一錘定音,要求絕對服從,快捷高效,代價卻很沉重: 1、下屬內心抱怨,唯唯諾諾執行老闆指令,沒有收到尊重和信任。 2、下屬缺乏動力,得不到滿足感和歸屬感,便散漫怠惰因循敷衍 。 3、老闆獨裁專權,下屬唯命是從陽奉陰違,整個團隊都表裡不一。 4、老闆專橫跋扈,團隊缺乏創造力應變力,逐漸便會與時代脫節。 專家模式,問病人:「你有甚麼問題?」由專家決定如何治療病人。 教練模式,問案主:「你要創造甚麼?」支持案主找回自身的出路。 傳統管治模式,早已不合時宜。Self-coach是社會未來大潮,教練學相信,每個人都有充足內在資源去解決人生問題,即使明知「答案」也不會告訴案主,因為所謂「答案」,只是教練心中的「想法」。甲之砒霜,乙之良藥。唯獨經過自己的實踐和思考,「答案」才真正屬於案主。全民self-coach,是百年樹人的浩瀚工程,需要學校、家長、政府各方配合,讓孩子自幼收到尊重和信任,為自己的生命完全負責任。教練需要清晰定位: 1、教練是同行者,需要非常謙卑;教練心中答案,未必適合案主。 2、創造安全空間,一起回歸當下;透過有效發問,啟發案主內觀。 3、教練只是配角,案主才是主角;尊重案主選擇,找回自身出路。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Read more

SC14 「我」是最佳療癒工具

正念教練最重要的療癒工具,不是任何理論、技巧與方法,而是「我」。先療癒自己,讓「我」乾淨無垢、不卑不亢,才能承載案主的傷痛。案主最深刻的,往往不是教練講的精闢言辭和轉化技術,而是教練即使咳嗽聲沙仍堅持表達關心、一年前的隨心閒聊被憶記重視、隨意批評卻換來溫柔回饋。 教練最重要的,不是學歷、履歷、經歷、能力,而是心力。若要動人,先要動情;真情至誠,加上清淨動機,方能動心,感動人心,才有動力。所以,以身作則、表裡如一,是教練一輩子的修鍊,也是生命工作成敗的關鍵。 療癒她人,先療癒自己;淨化她人,先淨化自己;度人先度己,修行先修心。 正念教練學就是「心•教練學」。心念創造實相,我們需要誠實內觀。否則,耗盡千金參加大師課程,周遊列國熟習各大門派,只會漸行漸遠、心腦分裂。如果教練持續缺乏心力,就要暫時放下角色,潛心處理妄念。 教練最大挑戰,不是角色表現,而是人際關係;能否當下臨在、覺察起心動念,反映教練的修為。面對沉重的案主,需要純然臨在,澄明如鏡,方能為天所用,用愛洗滌傷口。如果教練自顧不暇,投射情緒,觸動案主,可能引致二度受傷。所以,教練需要絕對誠實、絕對謙卑,如實反思: 1、當我被美化,會否沾沾自喜,沉醉掌聲,還是謙卑感謝上蒼眷顧? 2、當我被醜化,會否急於還擊,證明自己,還是如實內觀情緒底蘊? 3、當我被冷落,會否自責自憐,龜縮逃避,還是孜孜不倦修為自己? 4、與團隊衝突,會否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還是虛懷若谷堅持共贏? 教練工作的成效,關鍵是清淨心;教練愈清淨,就愈有感染力,愈能得到案主的信任。唯獨案主信任教練,才會放心突破。因此,教練能否表裡如一,直接影響療癒成果。許多教練自命不凡,案主卻投訴:「老師,你聽錯問題、叫錯我名字,態度有點兇,我覺得不安!」 虛懷若谷,以身作則,是畢生的修鍊。正念教練,既是專業名詞,更是終生實修的動詞。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Read more

SC15 正念教練的四層修鍊

正念教練,修心為本,角色助人,先要自助,從四層關係修鍊自己,方能圓滿成功: 1、自己與案主。 2、自己與家人。 3、自己與自己。 4、自己與上天。 教練做好專業服務(第一個層次),需要立足於健康的人際關係(第二個層次);要有健康人際關係,就需要健康的自我關係(第三個層次);自我關係的核心,就是找到安身立命的人生使命,連結上天(第四個層次)。 我們平時習慣頭腦本位、心腦割裂。從腦到心,是一生最遙遠的修行路。正念是最佳法門,讓我們連結內在,提升專業心、真摯心、清淨心、大愛心。 1、專業心(與案主):履行正念教練使命,啟動清淨能量場,連結案主的神聖內在。 2、真摯心(和家人):重視生活每段關係,讓修行從家開始,確保家人伴侶收到愛。 3、清淨心(與自己):每天持續修持內觀,確保身心靈健康,讓自己成為乾淨器皿。 4、大愛心(與上天):謙卑僕人為天所用,靜聽上天的美意,連結生命更大的價值。 正念教練的專業性,建基於表裡如一的生活實踐,重視社會責任,成為正念行者。 上述四層關係,需要均衡發展、互補互動互助,缺一不可,否則: 傾斜案主聲音,容易討好對方,變相縱容案主,喪失人際健康界線。 傾斜家人聲音,容易迷失自己,持續姑息家人,捲進家族情緒鬧劇。 傾斜自己聲音,容易漠視別人,沉溺傲慢我見,剛愎自用我行我素。 傾斜上天聲音,容易逃避現實,沉溺靈異境界,冷眼旁觀論斷塵世。 正念教練,需要均衡發展,兼顧身心靈,天地人合一,持續提醒自己:向上仰望、向下謙卑;向內靜觀、向外連結;與人親和、關懷社會、為天所用。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Read more

SC12 教練學,不是輔導學

Coaching 不是Counselling,兩者都尊重案主、重視情感連線、生命自主,非批判、非催逼、非二元。教練學其實有療癒元素,但不是輔導學。輔導學深入探索問題根源,從案主當前的難關,追本溯源,探索原生家庭、成長經歷、核心信念。輔導,從源頭撼動,需要較長時間,每次會見大約一小時,要幾次甚至幾年。因此輔導學培訓的門檻高、時間長、理論深、實踐多;大學畢業後,仍需要專業嚴謹的輔導培訓、漫長實習、專業督導,方可執業。 生命教練比較直接、省時、爽快,清晰目標、當下轉念,即時行動,較容易普及。 教練學深受輔導學影響,譬如認知行為教練 (Cognitive behavioural coaching) 緣自輔導學「認知行為治療」(CBT),聚焦內在思維,而非外在事情:思維改變,認知和感受便改變。 正念教練相信:一切轉化,就在當下,所有困擾都只是當下的念頭。教練不會捲進案主的成長經歷或事情細節,而是聚焦當下情緒和信念,讓案主連結此時此刻,當下轉念。 教練學和輔導學,同樣聚焦個人生命轉化,強調情感連結、深度聆聽,放下批判,全然接納。兩者重點,卻截然不同。教練學著重當下行動,輔導學探索問題根源。 現實操作上,我們往往因應案主的具體處境,靈活使用不同法門。何時用教練學、何時用輔導學,未必清晰區分。近年,兩者的分野,逐漸模糊;有些教練深入探索核心情緒,有些輔導員則以當下行動為本,又或者綜合整合不同法門。譬如,後現代輔導學門派,尋解導向治療(Solution-focused therapy),就是目標導向的短程療法,連結當下而非追溯問題的根源,強調案主才是自己問題的專家,不把案主看成有問題,而是發掘無盡潛能,行動本位,即時轉念。 時代劇變,輔導學和教練學不斷革新。生命工作,行雲流水,沒有千篇一律的標準程式。 個人利申:1981年就讀香港大學,主修社會學,副修心理學,鍾情心理分析、潛意識、佛洛伊德、榮格理論。完成碩士學位後,到英國讀博士,先後在理大和香大教社會學和心理分析。後來,人生迷惘,接受輔導治療,參加體驗式工作坊,深受感動。從此成為「上堂精」,參加了幾十個不同門派的課程,發願成為生命導師,便狠下功夫,研發自家品牌。2006年創辦自在社,跌跌撞撞,在諸般挫敗中成長,以推動全民self-coach為終生使命。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Read more

SC10 教練需要專業操守嗎?

生命教練,是現代民主社會的文化產物,著重個人生命自主選擇。國際教練聯盟(ICF) 將coaching定義為「透過教練和案主協作啟導的夥伴關係,讓案主發揮個人和專業潛能。」 1990年代,生命教練邁向專業化、國際化、普及化,發展專業協會,例如教練協會 (Association for Coaching)、國際教練聯盟 (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國際教練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aching)、歐洲教練與導師委員會 (European Coaching and Mentoring Council)。直至2021年,全球約有一千間教練學院,教練約一百萬人;生命教練遍地開花,已經成為全球急速發展的生命工作行業。 教練學如雨後春筍,卻未有國際專業認證、發牌、監管和督導制度,美國至今沒有任何州政府規範教練認證,只是由私人機構自訂專業準則。譬如,國際教練聯盟認證的教練培訓課程,最少需要125小時的課程和10小時導師教練輔導,並通過檢定考試。相比傳統輔導學,差異甚大,專業輔導員執照需要2000至3000小時的實習與執業經驗。如何提升教練專業的培訓質素、服務指標和專業操守,值得我們關注;畢竟,自由放任,容易吸引害群之馬,混水摸魚,案主便會遭殃,整個行業又會蒙羞。因此,我們需要確保教練的專業質素和服務操守: 1、專業訓練:確立整個行業認可的專業培訓、認證和督導機制。

Read more

SC6 正念風潮的未來

享譽國際的腦科學教授Richard Davidson是大腦與情緒研究的先驅,他於2003年和Kabat-Zinn在《心身醫學》發表研究報告:41名企業高管接受八週正念減壓課程後,明顯強化大腦Alpha 波、免疫力和大腦神經元、提升專注力、強化感冒抗體。Davidson多年研究發現,正念有效重建大腦神經網絡迴路(neural-pathway)、強化細胞端粒(Telomere)、增強腦細胞可塑力(neuroplasticity)。 當代科學研究發現,修持正念,至少有五項價值: 1、覺察慣性模式,不再墮進自動導航的慣性反應。 2、覺察內心想法,放下批判、標籤以及情緒依附。 3、覺察當下心志,減低焦慮恐懼,提升情緒自主。 4、強化身心健康,提升注意力、親和力和感染力。 5、開拓心靈視野、提升維度,從而作出睿智選擇。 正念風潮連帶專業認證課程席捲全球,正好迎合當代「輕宗教、重科學;輕物慾、重心靈」之大潮,更成為靈修市場和企業培訓的善巧法門,極簡化、極落地、易複製、易推廣。 正念,本是滴水穿石的生活實修。一般正念課程內容大約20多小時,相比於兩千多年龐大佛法文化,簡直九牛一毛。正念修心,委實功德無量,如何融進風急浪高的當今網絡世代,需要同修集腋成裘。 世俗化、商業化、網路化、個人化,不僅是正念的獨有挑戰,更是當代身心靈修行界,以至各大宗教系統的共同危機,值得我們反思: 1、如何踏實發展本土化的正念多元課程? 2、如何推動正念課程而避免庸俗商品化? 3、如何讓正念融進社會公義的行動關懷? 4、如何警剔良莠不齊的正念市場和產品? 5、如何避免「靈性消費商品化」的陷阱? 6、如何建立業界同盟從而提升服務質素? 7、如何讓正念成為市民熱愛的人間修行?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Read more

SC3 正念:新資本主義的靈性消費?

三藩市州立大學教授Ronald Purser 在2019年出版McMindfulness: How Mindfulness Became the New Capitalist Spirituality,批評佛法修行已被世俗化為情緒減壓技術,將社會權力體制心靈化、醫學化、個人化,令「正念」淪為新資本主義的靈性消費,漠視「個人感受」背後的「社會權力結構」,彷彿獨自冥想,便可將社會問題轉化成「空」。 Purser批評正念課程淪為企業培訓工具,讓員工乖乖臣服於企業威權,老闆繼續強權加壓,員工繼續(被)安份守己。「正念」披上實證科學的「冰皮」包裝,無視個人壓力的社會源頭,變相鞏固霸權體制。這是正念、妄念還是邪念,一念之差。 當全球AI和大數據掌握著大眾的消費和生活模式,Facebook,Instagram,Netflix等企業媒體導引著我們的潮流認知;所謂「我的選擇」,逐漸淪為企業精準計算的操控對象。早在1993年,社會學家George Ritzer指出當代管理模式就是「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強調效率、便利、快速、可預測、可控制、可複製,例如餐單只有十款,節省顧客選擇時間,提高銷售效率。Ronald Purser 指出:「正念」已被「麥當勞化」為簡單即食的心靈消費產業。單是亞馬遜網站,以「正念」命名的書,超過十萬本。 如何堅持修行維度和社會視野,實踐正念?許多歐美正念導師,拒絕袖手旁觀,嘗試將「正念」結合「社會公義」。2001年成立的Engaged Mindfulness Institute,創辦人Fleet Maull 和Kate

Read more

SC16 教練的「虎度門」

持續面對人們沉重、扭曲的情緒,教練如何持續優質高頻,避免枯乾? 關鍵是淨化自己,讓內心乾淨清澈。正如出色大廚,烹調美味佳餚,如果碗碟器皿骯髒邋遢,食客便會遭殃。教練是上天的器皿,如果內心不淨,因愛之名,咄咄逼人,自然情感斷弦;小則啟導無效,大則案主受傷,甚至二度創傷,後患無窮。 「我」是所有問題的源頭。正念教練,以修心為本,持續淨化這個「我」,深層療癒。畢生從事生命工作的台灣劉仁州老師,提醒我們: 「生命工作,需要安靜的力量,處理好自己生命的傷口,走出原生家庭的糾結。上天藉著生活的衝突,讓我們看見未處理的傷口。大衝突大學習、小衝突小學習、沒衝突沒學習。衝突不是問題,學習才是問題。許多人會視我們為再生父母,求助者像個孩子依賴老師,一旦老師不在,求助者又再度痛苦。其實,無須替人解決問題,而是讓他找回力量去解決自身問題,連結內在小孩,成為自己的最佳父母。」 教練 (治療師、導師、社工) 肩負上天所託珍貴使命,一旦濫用特權,便損人害己。教練需要堅守誠信,正如搬石頭建造教堂的工人,鍥而不捨,因為清晰自己「在榮耀神」。 教練需要這份使命感,因為服務對象往往傷痕累累,如果連教練都用世俗眼光批判案主,猶如落井下石,會讓案主覺得:「連教練都放棄我,我真的無可救藥!」 教練需要專業嚴謹,善用安靜的力量,每次與案主對話,先安頓自心,融進清淨心,讓案主收到尊重。如果教練走神,即時自我提示:「此際,我放下雜念,用心陪伴案主,讓她找回力量。」如果教練身心枯乾,需要即時求助。許多生命工作者枯乾燃盡,就是忽略內心需要,缺乏健康界線,淪為心腦割裂、知行不一的角色人。 教練需要「虎度門」※精神,善用角色,以假修真,立足於崇高承諾,視教練為終生「修行」、視案主為珍貴「同修」、視啟導為修鍊「道場」、視清淨心為畢生「實踐」。 ※附註:虎度門,本是粵劇術語,指演員出場的台口。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