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種食」講座後感
撰文:鄺頌安
「啊?相片裡有一個養魚的箱子,在箱子上,還種植了些蔬菜呢!」由於本人是視障人士,視力有限,身邊的dp朋友Red不時告訴我,投影片裡的相片是什麼。
據《香港永續栽培學苑》的黃德生先生指出,就在這樣簡單的一個設計裡,養魚的排泄物會被抽到泥土裡,成為蔬菜的養份,同時,養魚的水也得以淨化,換水的次數因而減少了。
「嘩,這個方法很聰明呢!」我跟Red說。誠然,我是重視成本效益的人,因此,一個簡單的裝置,既能善用看似無用的東西,又能減省養魚的時間成本,實在讓我大開眼界。
講座上,我們還看到如小腿般長的蘿蔔、兩隻手掌那麼大的蕃茄、色彩艷麗的椰菜花……每當Red將那些圖片描述出來,我們不禁為之讚嘆。對於我這個上網多於逛街的都市人,這些未被包進保鮮紙的蔬果竟如異地的山川美景,帶給我心曠神怡的衝擊。
「你們知道, 一條蚯蚓一年可以繁殖多少條蚯蚓嗎?」講座的後半部,黃德生先生忽然問道。聽見蚯蚓這名字,我不禁有點不自在,相信不少聽眾也有同感,皆因講座期間,好幾位聽眾均問到同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減少昆蟲的來訪呢?
「是1000條!」後來,他「開估」了。聽罷,部份聽眾輕輕嘩了一聲──看來,這1000條蟲蟲就如一盤冷水,快要撲滅我們剛剛燃起的、自在種食的熱心。
黃先生馬上補充道:「這純粹是一個數字來的。我種植這麼多年,也從沒有見過這麼多蚯蚓。」
於是,我淡淡笑了笑,微微晃了晃腦袋,似要將蠕動於腦海裡的東西甩掉。只是,當腦袋剛剛回復「淨土」之貌。黃先生又提到了蚯蚓──原來,若要植物生長健康,蚯蚓是少不了的,一來,牠們的蠕動有助鬆土,二來,牠們的排泄物經過其他微生物的消化,便會成為泥土裡的豐富養份。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看到鮮紅嫩綠的花草,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吃到清甜的菜蔬和多汁的生果。
聽到這裡,心裡不其然萌生謙卑和崇敬。是的,自己的目光太短淺了,自己看為有害的髒東西竟是繁花盛放的必需條件;同樣,我們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也在不斷默默耕耘,在不知不覺間,讓我們身處的世界更美麗。相比起文首提及的那個養魚兼種菜的箱子,這似乎又是另一層次的智慧,實在教我萌起崇敬的心思。
你說得非常好,我們人類的自我,有時會澎湃得目空一切。盲目崇拜科技,總有一天,會令我們一敗塗地。
我記得另一位講者楊寶熙小姐在另一節「城市綠知識」講座中提到,這個世界並沒有害蟲,只有蟲害。我如當頭棒喝,又一次醒悟到我們人類的自我中心是如此張狂。
類似地,我記起曾有人說,一知半解有時比無知更為可怕,更為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