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枯竭 (burn out)

昨晚講座,一共有2563人出席,打破了平生記錄。
一位市民,將我的講稿轉文字,還堅持毋須鳴謝。
公諸於世,渴望讓更多人受惠。

情緒枯竭(burn out),是指失去原本的熱誠,身心疲勞,逐漸compassion fatigue (慈悲疲勞)。
Burn out 不是社工、導師、治療師獨有專利,而是今天許多香港人的集體共業。

生命工作者的四個陷阱:

1、沒有健康界線:Stephen Karpman 在1968年 提出 Karpman Triangle,對心理學和輔導學有深淵影響,指出大部份親密和親子關係,容易捲進受害三角 (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三者互相吸引,最終大家都受害。

Susan Forward 在90年代出版Emotional Blackmail,提出情緒勒索:就是刻意展示傷痛,令你內疚而就範,去滿足我需要。如果我們缺乏健康界線,任何關係都容易出事,尤其是太想幫案主,不懂說不、揹負對方情緒、不斷做好人、渴望做好人,介意自己不是好人。結局,委屈自己,投射自己需要到對方身上,我們便會逐漸枯竭。

我們需要區分三件事:我的事、你的事、天的事。人生痛苦,通常因為混淆這三件事:沒有處理我的事,不斷去搞他/她/天的事,美名是愛,實際控制,底蘊恐懼。

我認識一位導師,自幼被父母打壓,如今成為全職導師,看見傷痛的人,往往過度認同,捲進對方情緒,其實是投射了自身內在小孩的傷痛。她長期覺得疲倦乏力。我覺得,出路是區分責任,做好自己的事,只須empower對方,而非揹負對方責任。我們是服務對象的同行者,不是拯救者。

如果我們持續被情緒勒索,通常因為成長時候,自己捲進父母和家族的受害三角,習慣做拯救者,揹負案主情緒。一旦幫人毫無界線,看似幫人,其實是我需要被需要;甜頭是享受慈悲為懷的感覺、享受被欣賞、被認同;卻要付代價,就是持續捲進案主的情緒,被傷痛的故事吸引,我們自己會持續沉重無奈,還變相鼓勵對方索取我的愛,令對方更不負責任,而我又令自己逐漸枯幹。

其實,一個人是否幸福,是自己的責任,沒人有需要、能力、責任,令另一個人快樂。作為生命工作者,如果案主說:「全世界只有妳一個明白我」,請你小心,我們可能已經捲進受害三角的陷阱。

真正幫助別人,不是去解決她的問題;因為我們沒能力、資格去改變別人。我們是讓案主找回自己力量,這就是self-coach。如果我想改變對方,最好方法,就是放下改變對方這念頭,因為這念頭,已是一種傲慢的道德高地。對方是否改變,始終是她選擇。我的角色是提供安全平台,讓她探索自己生命出路。幫人時,值得問自己:我是否揹負了妳的責任?潛意識會否弱化、矮化對方,令對方依靠我們?

我有一個難忘體驗:晚上11時,收到學員發出的割手照片,我跟她說:「如果十分鐘後,我沒收到你的回應,我便報警。」結局,兩分鐘後,她回應;「這純粹是開玩笑,照片不是她的。」我公開這個例子,絕對不是輕視案主的求助訊號,而是我們需要清晰健康界線,我們是empower而非縱容對方。

2、尚未斷奶,未處理原生家庭傷痛。多人做生命工作,因為自己原生家庭經歷許多傷痛,所以現在很想幫人。這很好,久病成醫,同時也很危險,因如果內心傷痕累累,容易二度創傷,也容易投射自身的問題。

譬如,我遇過一位教練,學員離婚求助,教練即時說:「妳一定痛苦。」問題是,誰說離婚一定痛苦!最妙,案主自己說:「我覺得很輕鬆。」教練卻講:「我感受妳內心可能傷痛、無奈、內疚。」案主認真再講:「我真覺得很輕鬆。」
事後,我對教練說:「妳似乎投射了妳的感受到案主上。」後來發現,這位教練十年前離婚,從沒跟人講;後來,她承認對前夫仍然怨恨和內疚。

投射其實非常普遍,就是將我的問題,說成是對方問題,或努力去解決對方根本沒有的問題。譬如,在原生家庭:父母揹負子女的責任、或子女揹負父母的責任,大家都辛苦,甚至覺得父母太痛苦,我便不應該快樂,我快樂便是不孝;總渴望去拯救家族,將父母是否快樂,變成是我的責任;出現倖存者內疚(survivor guilt),不懂拒絕,不斷付出、付出遠遠超越自己能力,仍覺得自己付出不足,變相鼓勵父母對子女索取認同和愛。

所以,生命工作者如果持續被情緒索取,持續無奈say Yes,往往是延續原生家庭模式;愈努力幫人、自己愈無奈、愈容易枯竭,而案主通常沒什麼好轉,因為大家都捲進受害三角、互相吸引和傷害。值得問自己:

• 我與身邊人有沒有健康界線?
• 我是否持續沒有界線地付出?
• 我是否揹負對方的責任/情緒?
• 我是否需要被需要?

幫助幫人,當然是好事,尤其是按照內在良知,表裡如一。相反,如果付出是按照別人期望、外在需要,我便容易被對方情緒所牽動、甚至騎劫,尤其當我們內在小孩的傷口仍沒被療癒,便投射到外在人事物,我容易揹負屬於對方的情緒,就很危險。譬如有導師,早上見案主,晚上發夢仍是案主,持續失眠。

3、burn out的第三原因是人際關係出事:特別是親子、親密和工作關係。許多生命工作者,超級熱誠、積極、愛心,卻明顯枯竭,其中可能因為太自我中心、固執、堅持我對你錯,結局人際關係,便持續出事,與上司爭執、與下屬抱怨、與同修吃醋、介意別人目光、不斷抱怨,是非閒話不絕。一個人枯竭的比率,和親密關係的幸福感,成反比。換言之,只要有一段幸福關係,無論親子、親密、團隊關係,枯竭的比率便會下降。所以,我們需要重視人際關係、創造屬於自己的同修團隊,切忌單打獨鬥。

4、孤芳自賞:世界每天光速改變,如果我未能與時並進、如果我不懂市場規律,便逐漸脫節、甚至被淘汰。時代巨變,單靠愛心不足夠,容易自命清高,顧影自憐,不斷唉聲嘆氣。其實,愛和智慧,是小鳥雙翼,缺一不可。如果真想幫人,需要學習有效溝通, you are only as good as U can communicate。我們要懂得有效溝通、團隊法則、企業法則、品牌法則。

Life is an enrollment game。生命是一場感染力的遊戲。如果我抗拒銷售、抗拒商業,夢想便難以做大、慈善事業也難以成功。說到底,商業就是持續有效資源流動,effect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想慈善項目成功,需要一套有效生意模式,需要自動循環吸客系統,讓愛流動。譬如,今天為何有四千多人報名?絕非偶然,背後有許多值得讓我們學習的學問。

如果想懂得銷售,首先要重視品牌。否則,只是努力是沒用,因為如果方向錯誤、定位混亂,只會越努力、越無效。如果蘋果新出只需三千元的手機,以為吸大眾顧客,結局,舊友顧客可能離開,因為覺得品牌混亂,失去蘋果手機原本超前、卓越、型格、尖端的市場定位。

所以,我們需要放下二元對立,放下對金錢的批判,因為金錢是生命能量。香港是昂貴的城市,我們在香港出生,不是偶然,就是需要學習金錢的課題,和金錢建立健康的關係,讓你我她豐盛富足。許多工作工作者枯竭,因為抗拒金錢,結局連交租困難,最終離開行業,非常可惜。

或者,妳說妳是慈善團體,純粹靠基金贊助,無需走商業路線。問題是,妳的基金會可能同時收到30份不同NGO申請書,為何選擇妳? 正如市民每天有無數課程去選擇,為何選擇妳,而不是別的課程? 我們需要學習品牌定位和有效推廣。

生命工作者的四個出路:

1、重視內在誠信。作為生命工作者,我們能夠表裡如一,比一切重要,因為沒有人真的去聽我們說話,大家只會感受我們的內在力量和出發點。所以,Satir提醒我們,治療最重要,就是use of self,善用自身生命的能量。換言之,最重要不是技巧和方法,而是案主是否真正收到我的心,我們是真正關心她,還是講一套、做一套。

上星期,更生課程一位同學退出群組,我問她原因,她說想自殺。我當時擔心,知道她是認真的,於是我讓自己靜一靜,連結她內在需要,我提醒自己:先處理情、後處理事。然後,我留言兩分鐘,表達最真摯的關心,講出我的感受。翌日,她在我們whatsapp群組,說感謝大家支持,她已安頓,不會自殺。我很開心。

我經常處理高難度、高風險的學員,常提醒自己:需要覺察內在能量、出發點;要處理好我和自己的關係。所有外在關係,源自內在關係。而最重要的內在關係,是找回我們的天命。Burn out最核心原因,是我沒有活現我的靈魂使命,就是我本自具足的內在價值。所以,禱告很重要,讓我為天所用、順應天道:順天意、非我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古代《道德經》的智慧,講出人類集體智慧,大道至簡。

內在誠信,是一輩子的修鍊,更是生命工作者的必修科。

何謂內在誠信?Even nobody knows, God knows,就是用良知生活。我們值得問自己三個問題:

• 當我靜下來,內心是悠然自得,還是焦慮不安?
• 如果從神的角度看我的人生,神會跟我講一句怎樣的說話?
• 我是否愛上真實的自己、我是否成為自己的最佳伴侶,懂得陪伴自己?

2、避免枯竭的第二個出路,就是建立健康界線。任何幸福關係,需要健康界線,即使夫妻也需要健康界線,否則大家遲早枯竭,關係變成縱容、冷漠,互相傷害。
所以,我們值得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和家人和伴侶關係,是讓我更慈悲和豁達,還是讓我更加恐懼和貪婪?
•當我幫人時,我讓對方找回她的力量,還是我揹負了她的責任,一起雙輸?
•我能否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批判罪惡行為,又同理犯這罪惡的罪人?

3、避免枯竭的第三個方法,就是聆聽身體訊息,覺察身體狀態,因為身體最誠實,從來不扯謊。枯竭,從來不是突如其來,而是點點滴滴、滴水穿石。身體的訊息,其實不是關於身體,感謝Louise Hay, 出版U can Heal your life,賣出五千萬本書。我有多少情緒,就有多少病。每種病痛,都有對應的情緒。身心靈,由身體開始。許多修行老師和助人者,身體都七勞八損。Burn out的訊號,一般由身體開始,客觀而明顯。所以,我們需要重視身體的訊號,所有疾病都來提醒我們,需要改變生活習慣和關係模式。身-心-靈是一體,身病還需心藥醫。《黃帝內經》提醒我們:正氣存在,邪不能干。我們和自己的內在關係,決定了我們和別人的外在關係。我們的身體,準確反映情緒和心靈的狀態。關於聆聽身體訊息,鼓勵大家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身體持續最不舒服是什麼地方?
•這個身體部位的不適,提醒我什麼?
•我需要持續開展的身體練習是什麼?

4、善用團隊,創造自己需要的同修團隊。作為生命工作者,持續承受巨大壓力,尤其社工,工作量超大、高危個案多,難度極高;香港社工值得我們尊敬和支持。我們助人,也要被助。我們做生命導師,也需要有自己的生命導師;我們coach別人,也需要被coach,真正薪火相傳。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根深蒂固的習性,情緒模式、溝通模式、信念模式、關係模式。我們往往習慣了這些模式,過度認同,變成「我和我的」,誤以為這些模式就是我。其實,我不是我的情緒、我不是我的身體、我不是我的經歷、我不是我的過去。我是永無止境的創造過程。

我們需要有效法門、需要團隊支持、需要有人給予真誠的回應。團隊的質素,塑造這個「我」的未來發展。成也團隊、敗也團隊。團隊是很好的修行,因為一定有分歧、張力、是非、煩惱:如何表裡如一,帶着愛說不?如何和而不同、堅定地溫柔?如何健康界線,而非劃清界線?這是一輩子學習。如果我獨自在深山,自我感覺可能良好,因為沒有團隊張力、沒閒話是非的衝擊。同時,真正修行,需要落實人間。Charity starts at home。

最後,一點個人感受:

當整個社會急速巨變、禮崩樂壞,我們每個市民,都措手不及。當未來世界,充滿不安全感、不確定性、無法預測性,大家都被逼回歸內在。焉知非福!?香港歷史首次被逼集體修行,turn inward。請珍惜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善用大家的集體無奈和創傷,轉化為集體覺醒的良機;那麼,這個集體傷痛,就有價值,因禍得福。

身心靈和正念,近年爆紅,雨後春筍,絕非偶然,反映整個世界巨變。香港,成為最佳共修的道場,因為夠混亂、夠荒唐、夠無奈。

過去16年,我在自在社一直探索一套持續發展、可複製的全民self-coach系統,渴望任何機構都可使用。我會繼續推動全民Self-coach運動,讓普羅大眾無論行住坐臥、 eat-sit-walk-hug,都能夠掌握即時情緒轉化、信念改寫的法門。作為生命工作者,生存在此時此刻的香港,面對無盡衝擊,經歷時代巨變,我們有一份責任、使命,讓自己以身作則、發光發亮,善用我挫敗,從更高的維度、視野、層次,去觀照自己的生命,如是如是,如其所用。

Be the change I want to see in this world.
We are where we should be.
周華山

 

社工Burn out 的警號
Self-coach (自我啟導)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