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親的信

除夕之夜,與大家分享華山老師給爸爸的信 (節選) ,讓我們學習在一年結束、新一年即將開始之際,以「四道」圓滿關係。 敬愛的爸爸﹐ 臨終前十天,你在醫院對媽媽說了一句「對不起」。我非常震撼,爸爸你居然向媽媽道歉,實在不可思議!我非常感動和欣賞爸爸你如此勇敢、坦誠地放下身段,表達內心感受,我為你驕傲。另一方面,我想,何苦一生折騰自己,到頭來深深懊悔和自責。爸爸,我們男人是否有更好的選擇﹖ 爸爸,你有許多美麗特質,比如勤勞、上進、顧家、孝順、節儉、忠誠、正直,我會繼承你的美德,虛心向你學習。至於你身上的傳統壞血,我也有,我會謙卑去接納自己,這是我一輩子的功課。 爸爸,用當今的標準來衡量你,實在不公允。你成長時,飢寒交迫,拿著十多元就獨個兒來香港闖,歷盡險惡,拼命賺錢去養妻活兒。你奉獻一切給我們,剩下的錢都寄給大陸家人,自己卻不懂享受。你賺的錢,統統給媽媽管。你作為潮洲男人,從未打過媽媽,還非常專一,實在難得。而且你支持我完成學業,沒有給我任何壓力。爸,衷心多謝你養育之恩情。只不過,你的父母從沒告訴你,我們男人其實不必痛苦地裝強,可以放下盔甲,坦誠表達內心的恐懼、憤怒和悲痛。這樣,我們會更加輕鬆自在。 感謝爸爸默默付出的愛,我會飲水思源,常存感恩、用心珍惜,貢獻給予更多的人。 爸爸,多謝你。 愛兒華山 [足本原文:給父親的信 https://dreamspossible.hk/archives/869]

Read more

華山老師給母親的信 (節選)

以「四道」圓滿關係 ~ 華山老師給母親的信 (節選) 敬愛的母親: 妳不卑不亢的自尊自重,讓我自幼就欣賞女性,對「女人無才便是德」的父權廢話,非常反感。讀大學時,首次接觸到女性主義思潮,居然熱血沸騰,誇張到承諾自己:「要一輩子做至死不渝的女性主義者。」後來整整十年﹐精力都放在性別與同志研究和運動上,傾盡心血寫了許多顛覆父系霸權的書。我知道,我們男人最需要從大男人沙文主義的枷鎖裡解放出來。 2002年底,妳患上末期肝病,卻堅韌沈著,沒半句怨言,每天依然對我們噓寒問暖、關懷體貼。大抵上蒼眷顧,醫生表示妳大概僅剩半年,妳卻平靜地享受了人生最後三年。那段日子,我很開心可以陪伴妳進出醫院、看病,到公園牽手閑聊。那是最最溫馨的日子,我放下傳統文化的心理包袱,經常送花給妳、寫心意卡、秉足談心、把心底話向妳傾訴。那次妳臥病在床,認真對我說:「媽媽很開心,知你孝順,真心對我。」媽,妳一生也可能未被嘉許,我卻幸福地收到妳的嘉許,這是何等美麗的鼓勵。媽,現在我們DP社群,就不斷發揮嘉許的力量,以欣賞取代批判,以感恩取代抱怨,效果出奇地好,許多人放下包袱,重拾生命的力量。 媽媽,我現在生活很好,身體健康,每天游泳;早餐麥片、午飯豐富飯盒、晚上笑瞇瞇吃自製的中藥慥米飯。 媽媽,我創辦的DP課程,幫助了許多人。畢業的學員還繼續互相支持﹐經常回來當義工,薪火相傳去貢獻自己。媽,每個人都需要被愛和接納。妳給予我的,已經成為一點燭光。妳提醒我要幫助別人,我做到了﹗ 永遠感激、懷念媽媽的兒子華山2007年7月15日 後記:我最敬愛的母親,2006年3月1日清晨在家裡安祥離世,無憾地走過美麗的一生。母親的善良與慈愛,永遠在我心裡。 [足本原文:給母親的信 https://dreamspossible.hk/archives/871]

Read more

道歉及道諒

道歉不是批判自己,而是承擔責任,因為即使我沒有意圖去傷害對方,對方亦有可能因為我的行為而受傷害。 道歉,讓我們放下深層內疚和鬱結,持續釋放友善,啟動愛的能量,道諒,讓身邊人收到體諒、尊重和祝福。 舉例來說,爸爸可以說:「孩子,爸爸很愛你,同時爸爸還不懂得愛自己,爸爸也有很多情緒,所以有時候也不懂得關心你,所以孩子,如果爸爸讓你感到壓力,甚或曾經傷害你,爸爸衷心向你道歉,講一聲:對不起。」  

Read more

感謝我生命中每一個人!

我們一生遇到很多恩人和貴人相助,值得我們去用心感謝。即使對方已離世,也值得持續紀念,從而感受到被愛、被祝福的力量。這刻可以放鬆、閉上眼睛,感受誰曾經支持和關心過我們?誰啟發我們,讓我重拾自信和力量?讓我們成為創造源頭,感謝對方,將祝福和愛傳開去,愈感恩愈多,愈感恩愈有力量,會吸引更多優秀的人事物來我身邊。感恩,需要具體說出感謝對方的特質,才具有力量。這刻,可以坐言起行,即時發出訊息、當面道謝,或者內心閉目講出感恩。  

Read more

如何及時「道愛」?

華人傳統文化,我們不習慣道愛,通常到對方離世,我們感到內疚,才流淚講我愛你。可惜,只是對著冷冰冰的棺木或大理石道愛,自己終生遺憾。其實,如果真正重視對方,請珍惜當下,在對方健在時表達。畢竟,沒有表達出來的愛,只是一塊種籽,不是真正的愛,對方也沒有收到。既然愛是世界最有力量的能量,就讓我們用心學習、真誠表達、勇敢道愛,讓對方收到支持,也讓自己表裡如一、提升力量。  

Read more

人生必修一課 – 如何「道別」?

我們時常貪執過去的情感糾纏和榮辱得失,用陳腐的身份認同來逃避面對當下。我們值得靜下來,閉目,感受什麼人事物,值得放手,不再執著、不再執迷,可能是逝去的感情、糾纏的慾望、痛苦的執迷。我們可以先多謝它在我生命裡扮演的角色和價值,帶著愛讓它回歸本源。一般而言,道謝、道歉和道愛,適合當面表達,或直接發訊息;至於道別,則可能在內心處理,已經足夠,不一定要面對面。

Read more

侘寂

世態無常,如何自處? 誠意推薦「侘寂」(wabi-sabi),這是傳統日本美學,接受生命的變幻、無常、不完美,方能幸福自在。 「侘寂」起源於中國宋代(960-1279)的道教,後來傳入佛教禪宗。「侘寂」是深度簡樸的生活藝術,善待一切順逆,品嚐萬物的缺陷,從園林、建築、陶器、插花、衣物,到生離死別,莫不如是。「侘」就是簡陋樸素的優雅,不追求白壁無瑕,不貪求金碧輝煌;「寂」就是看透萬物無常生滅,感悟箇中變幻無常的無盡創造力,猶如被風吹彎的樹木枝幹、在破爛牆角的青苔和小花,盡是劫後餘生的百折不屈,綻放出寧靜樸實的睿智和謙卑。 侘寂,也體現在日本茶道:16世紀由茶藝大師村田珠光,使用破裂茶具,珍惜殘缺本然,搭襯簡約俐落、自然木紋傢具,激活想像力、培育慈悲心,如實靜觀,放下二元對立的美醜評斷。換言之,凹凸不平的裂痕,短暫易逝的生命,毋須內疚、決非失敗,而是成住壞空的真諦,讓我們放下貪執,感悟自然之美,珍惜每個當下,一期一會。 侘寂,也呈現為金繕藝術,用金粉與塗漆,修補破損陶器。如其掩蓋裂縫,不如是彰顯裂紋,善用金粉,黏合崩毀器物,在縫合處上繪漆灑粉;透過精細技藝,讓裂縫彰顯缺陷的震撼美態,將生命痛點,變為亮點。深刻劃痕,正是歲月印記。一旦抹去傷痕,便否定生命實相。保留不完美,勇敢站出來,分享生命脆弱,細味不完美的美,激活傷痛背後的寬恕和愛,方為生命美學的豁達大道。 人生,猶如器物,歷經歲月洗刷,難免破裂損壞。與其逃避掩飾,不如勇敢面對,視為人生本然,從中看穿執念,方能自由飛翔。 感謝攝影大師Jeffrey Siu,教我認識「侘寂」,期盼分享Jeffrey的正念美學精神,薪火相傳。 Jeffrey 老師的侘寂分享:https://youtu.be/Vd_bWml40u8  

Read more

Self-coach (自我啟導)

過去16年,我們用心探索全民self-coach,成果喜出望外,無數市民找回內在力量。問題是,「全民self-coach」是否真的適合香港? Self-coach(自我啟導),就是「睇自己」:回歸內在,覺察當下,如實靜觀,不再聚焦外在人事物,而是內觀起心動念,覺察自身行為、情緒和信念模式,給力內在資源,成為最佳版本的自己。全民一起「睇自己」,是細水長流的覺醒運動,讓我們重拾與生俱來的自癒力、免疫力、創造力。 「睇自己」,關鍵是如實覺察,如其所是,放下自我、自利利他,猶如古人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換言之,「睇自己、撐別人、利眾生」,從self-coach到coaching others,自愛愛人,度人先度己,修行先修心,一切由自己開始。 本文借鑒西方輔導學發展史的幾個重要門派,管中窺豹,探索可持續發展、循環複製的助人自助新範式。 XXXXXXXXXX 從「專家治療」到「全民self-coach」 原始部落社會將生病當作神靈降災,需要祭祀或巫醫驅邪除魔。直到19世紀,心理治療才獲認可成為專業治療,首先應用於醫學。1843年,英國外科醫生James Braid 將催眠引入醫學,開拓醫學心理治療。19世紀末,弗洛伊德 (S. Freud) 創立精神分析療法,1895年出版《歇斯底里研究》,治療重點是各種「異常」的精神現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業革命的美夢,徹底爆破,人們轉尋心靈慰藉,心理治療急速發展,門派數以百計,普遍跨越弗洛伊德從上而下的「專家治療病人」。 一、Carl Jung:貫穿東西方文化論述 1907年,弗洛伊德初遇榮格,讚歎不已,邀請榮格擔任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第一任主席。1913年,榮格批評弗洛伊德偏重性欲作為生命能量(libido)的本質,完全忽略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就是人類祖先進化過程中,集體經驗底層的共通精神結構「原型」(Archetype),包括陰影投射、英雄、智慧老人,大地母親等。榮格在1920年代提出「共時性」 (synchronicity),就是沒有因果關係下「事件有意義的巧合」。自此,心理學和量子物理學多元互動,愛因斯坦構思相對論期間,經常和榮格交流。愛因斯坦妙語總結:「共時性是上帝隱姓埋名的方式。人類發明了時間,在宇宙尋找位置,但時間並不存在,所有體驗,只在當下。」 榮格是漢學家,醉心研究中國文化,高度評價《易經》和《太乙金華密旨》。1929年,他與德國漢學大師Richard Wilhelm合著《金花的秘密—中國的生命之書》,融合歐洲文化與中國文化精髓,發展出別具洞見的心理分析系統論述。榮格受《易經》啟發,貫穿東西文化論述,倡議通過內觀和冥想,回歸內在圓滿自性。榮格曾學習漢語,死前雕刻的石頭,更用中文「天人合一」,弘揚生命最高境界。

Read more

社工Burn out 的警號

社工Burn out的警號 —如何面對「慈悲疲勞」? 緣起:兩年前,「身心靈平台」在梅窩舉辦兩天一夜「正念靜修營」。40位社工圍成大圈,分享心底話。一位社工激動地說:「終於有人關心我們了!過去十年,我每天鼓勵服務對象要自愛自重,其實我自己早已枯竭!今早在沙灘靜心,突然哭出來,盡情抒發積累良久的委屈,非常舒服!其實,許多社工已枯乾,奈何角色需要,加上堅持初心,便繼續死撐!」 當刻,我非常感動、感觸、感慨:如果連專業助人者都枯乾,那香港社會怎麼辦?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聯同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在2018-2019年,訪問了400名全職社工,逾9成人表示曾超負荷工作,6成表示精神壓力大,超過半數有意辭職。 這次,我訪問了20位不同崗位的社工,渴望更多人關注:社工的身心狀態,是整個社會的寒暑表。關懷「關懷者」,是社會的集體責任——我們同坐一條船。 一、甚麼是Burn out (枯竭)? Burn out,就是過勞、倦怠、枯乾,字面意思是「燃燒殆盡」。專業枯竭,是席捲全球的都市現象;原本熱誠的專業助人者,持續透支、精力耗盡,逐步喪失熱情、身心俱疲,深感無力、無助、無奈……陷入情緒枯竭的深淵。 二、理論研究: 1974年,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 Herbert Freudenberger首先提出Burn out — 專業助人者,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壓力過高,長年精力耗損,角色超載,身心被掏空,情緒逐漸枯竭。 197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Christina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