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coach 13: 憤怒,源自我們未放下的期望。

憤怒是香港人非常熟悉的情緒,憤怒其實是來幫我們,提醒我們有些未放下的期望。容易憤怒的人,通常都會覺得自己是對的,活在自己的世界,將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視為真相,變成將期望強加於人,於是很容易對人產生批判和憤怒。
其實所有對別人的批判,都是源自對自己的批判。譬如,母親不滿意兒子玩遊戲機,可能是母親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於是兒子成績不理想,母親就會覺得自己非常失敗。又譬如老闆對員工充滿著批判,可能是老闆承受不了生意的壓力。又或者一位太太不斷地罵她丈夫,背後可能她也不斷地罵自己「死蠢!廢物!」。所以下次憤怒的時候,嘗試靜心,誠實地問自己:我有什麼未放下的期望?如果我能夠放輕這些期望,我會不會更輕鬆愉快,人際關係都會有所不同。
所以處理憤怒第一件事情,就是對自己說 “I could be all wrong” 我可能全部都錯!因為唯有挫敗,才讓我們真正去反省,真正去面對我的自以為是。唯獨我勇敢面對挫敗,我才可能因禍得福。憤怒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它只是表層的情緒,而不是核心情緒。當然憤怒是真的,同時也是一種掩飾,掩飾背後更重要的核心情緒。中國成語「老羞成怒」,就是用憤怒去掩蓋和逃避我們的羞恥心。譬如一個人如果忽略了家人,而家人忽然重病入院,他很可能會很內疚和羞愧,到達醫院的時候,就會將情緒向護士投射發洩出去,變成憤怒。其實每個人一生都有核心情緒,通常是恐懼、內疚、自卑、無奈。
所以下次憤怒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背後是什麼核心情緒觸動了這個憤怒?而這一生為到這些核心情緒付上了多少代價?亦唯獨當我們開始承認我有這個部分,我們才有可能學習到如何去善用甚至去轉化這些情緒,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外在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如何去看待問題才是唯一的問題 – Problem is not the problem, coping is the problem。
伸延閱讀:周華山博士 5月10日免費工作坊: 正念教練學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