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的啟示》讀後感

撰文:CM

悟空兄,李娜在一黨專政的中國所干犯的「罪行」,是拂逆國家集體意志,將個人意志凌駕集體意志之上。須知道榮耀是屬於黨和國家的。

李娜早就說過:「不要說我為國爭光,我是為自己,為了獎金」。她比賽的口號是「造就自己」,她的團隊都穿上一件寫著「造就自己」四個漢字加上巴黎鐵塔圖案的隊衣,在在表述一個人的成就,可以通過努力造就,無須太講究環境、條件和運氣。平凡人憑著努力,在各自的領域裏,都有可能摘下自己的大滿貫。這次歷史性奪冠,不僅有助中國推廣網球運動,同時也提醒大家去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態度。

偉大的運動員(或人物),最重要的參賽(或行事)動機不一定是為國增光。他們有鮮明的個性、信念和無比的自信,參賽(或行事)不是受命而為,而是受一些很個人的特質所推動,要給全世界看到「我是誰」!要把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究竟要如何激勵自己呢?

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大型開幕禮(似一次閱兵嗎?),似乎只有靠國家級的力量才能辦到(北韓也擅長舉辦這類大型團體操表演)。京奧開幕禮是一次集體意志主導、人民服從國家的宏大陳述。集體意志當然有正面意義,但集體意志凌駕個人意志,而不是兼容並蓄的其中一個結果,是個人創意受到扼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順著悟空兄的文路,試試由創意受到扼殺出發,向國家發展、國民教育和栽培子女方向推演。

以國民生產總值(GDP)計,中國已超越日本,晉身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人均 GDP 已超越 3000 美元的分水嶺,消費模式已由量變轉為質變,出現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也進入樽頸地帶。按中國經濟今日的規模,以過往依靠廉價勞動力、出口及投資基建設施模式,帶動經濟發展已十分困難。照市場規律,相信只有提高生產力和產業升級才是出路。要闖這個關口,創意正是關鍵!攪科硏,講創意,並非大型國家企業的專利。微軟始創階段時,也只不過是一間在車房經營的「企業」,雖說最終能夠成功的「車房企業」鳳毛麟角,但一登龍門,他們非但名成利就,甚至可以改變世界!英雄莫問出處,前題會否包括尊重、甚至保護個人意志?

國民教育的目的是要為國家栽培甚麼人材?集體意志凌駕個人意志的教育模式,把孩子「和諧」到大家都差不多的狀態,而且更從小就向名、利、權靠攏。名校和一紙文憑彷彿變成教育的終極目標!這是不是集體意志的另一種呈現?與孩子的天賦和夢想配合嗎?是體現孩子抑或是父母的夢想,甚至只是又一次順隨國家意志?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是中國傳統(儒家)求學進仕之路和倡導的奉獻精神。一求學就得負起上下五千年的重擔,求學只為進仕。我們的個人夢想安放在甚麼位置?我可以選擇清茶淡飯,窮一生追求名、利、色、權以外的夢想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人用一生歲月換來的,最後可能只是想得到……心安理得,靈台清明,愛。年月也許教曉我們如何去自我安慰,在無盡的黑暗中,為自己點燃一盞希望的燈,而不必隨著別人的主意生活。

個人夢想受到壓抑,會否就此可以了事?意難平可能會一生伴隨著我們,直至某一天 ……

為人父母,讓孩子自立原來不是一件易事。前驚孩子受不到「最好」的教育,後驚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好像孩子一缺父母的關照,就無法生存似的,我們的孩子是否這樣脆弱?無微不至的照顧是幫了,還是阻礙了孩子的成長?錯誤和挫敗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究竟是甚麼?

把父母的期望強套在孩子身上會創造了如何的下一代?是為了孩子的好處,還是透過「栽培」孩子去了卻父母自己心裡未償的夢想?如果是後者,可能就是成年人的個人夢想,在某個時刻受到壓抑,意難平下的其中一個結果,這是否只是成年人一廂情願的「借屍還魂」?壓抑夢想,扭曲個性的教育會造就怎樣的新一代?

曾聽說父母就是一把弓,老天爺要把弓拉滿拉曲,方可將孩子這支生命之箭射高射遠,送他們到達「他們要去」的地方!為人父母可不簡單舒服!

螞蟻搬家
憤怒背後

3 thoughts on “《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的啟示》讀後感

  • 18/07/2011 at 11:31 am
    Permalink

    第1志願
    日前也在自己fb如此寫了,對於兩位小朋友被貨車撞傷,本來就教人心碎,但在火車上聽到新聞廣播裡,一位受傷孩童的姑姐說…(大意如下), 很可惜呢,他才剛剛考上了第一志願…
    這讓我傷心,怎麼在生死關頭,那位姑姐看到的還是”第1志願”…若果他考上了第2志願,他會沒那麼傷心嗎??

  • 18/07/2011 at 4:43 pm
    Permalink

    我開始懷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個人成長及療傷得以圓全的時候,就能有健康的發展,就如華山教的 H 關係。即使愛人幫人如此種種都好,仍需不忘努力自己的個人成長。

  • 18/07/2011 at 4:44 pm
    Permalink

    By the way, 很高興看到 CM 第一次貼文,期待更多的分享及互動。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