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樹》的思考(上)
撰文︰CM
《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 2011)不落俗套,拍得誠懇,值得欣賞和思考。
電影︰
結構上,《生》好些地方與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2001
Space Odyssey 1968)相似。《2001》由盤古初開說起,至人猿統治地球……;《生》在交待弟弟死訊後,便以「星雲序曲」開始,看著萬物生焉,由氣體到星體,由外太空到地球,由熔岩到陸地……;接著細胞出現,生命漸漸形成……,海藻、水母,到各式各樣的游魚,然後到爬蟲,以至恐龍……。
音樂上,《2001》有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生》有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和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等;音樂對兩套電影都很重要。
《2001》以文字點題︰The Dawn of Man;《生》一開始亦以文字引述聖經《約伯記》38︰4, 7 所載神對約伯的反問︰「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那裡呢?你若有聰明,只管說吧!……那時,晨星一同歌唱;神的眾子也都歡呼。」(”Where were you when I laid the earth’s foundation? Tell me if you have [such] insight. …When the morning stars sang together, and all the sons of God shouted for joy?” The Book of Job 38: 4, 7)兩套電影都在找尋生命的意義和神的存在。
《生》雖以耶教文化作背景,但用問題主導,觀眾可自由解讀每個環節。
電影以大兒子(Jack)和父親為主軸,作為詰問及展現張力的代表;母親一角則提供尋找答案的線索(尤其用畫外音交代)。其中一則關鍵的畫外音是︰[mother] “… there were two ways through life – the way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 You have to choose which one you’ll follow.” 為尋找生命意義的態度定位,同時也將人的位置突顯出來——以人為主體(參考本文下篇︰故事思考一段)。
影片不以線性敘事,而採用個人(Jack )主觀意識、持續跳躍的方法演繹,再加入有關自然、宗教及靈性的低語(畫外音)來表達相關訊息。Jack 的成長過程,導演用「紀錄片」手法,以簡單的攝影角度,去捕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舉動和情感變化。兄弟間時而親密時而敵對的情緒、發育期的不安、燥動和犯罪傾向等一切微妙變化和體驗,影片都以中立態度描述。
「門」反覆出現,喻示了生(嬰兒穿越充滿水的房間然後打開的)、死(「喪禮進行曲」中亡弟和母親所走出的)和轉化(Jack 在荒漠中所穿越的),非常形象。
《生》有很多畫面都美得可以用來製成明信片。那些壯美的自然景像,及片中人走在大自然當中的形態,本身已隱含某種訊息和靈性,令人賞心悅目。
父親︰
電影中的父親自我、嚴苛、工作勤懇、是教徒(看來頗虔誠)、有音樂才華,彈得一手好鋼琴和巴赫的管風琴、脾氣有時暴躁。他做人處事頗有自己的一套,他教導兒子:「若要成功,不能做大好人」;他要求兒子練拳,要把他們訓練得更硬朗。電影中的父親代表弱肉強食的大自然,呼應上文 the way of nature 一節︰”Nature only wants to please itself. Get others to please it too. Likes to lord it over them. To have its own way. It finds reasons to be unhappy when all the world is shining around it. And love is smiling through all things.”
Brad Pitt 將電影中的父親演活。愛護兒子(當然是按他自己的尺度),盡責,但得不到兒子的心!把事業、人生上的不如意(如不能當音樂家),投射在教導兒子上,一念而將好事變質。將事業奉為生活意義的父親面對失業時,所承受的打擊可想而知。他深陷世俗追求的泥沼。Brad Pitt 演活了那份男人之苦,道出了那份悲涼:對家庭及工作奉獻大半生,堅守信念,到頭來竟變成兒子的敵人。
母親︰
電影中的母親代表愛和關懷,象徵恩賜(Grace)和生命之源,也展示尋找生命意義的方向,呼應上文 the way of grace 一節︰”Grace doesn’t try to please itself. Accepts being slighted, forgotten, disliked. Accepts insults and injuries.” … “The nuns taught us that no one who loves the way of grace ever comes to a bad end.”
在「星雲序曲」一段的起首,導演刻意將慣常以水平或微斜的角度展現銀河系的圖像,改以垂直角度表達。這是陰道(產道)的圖像,是生命的圖騰,是生命之源!也預示了母親(陰性)角度在電影中的重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WvuJwMFPz4
岔開一筆,這段配樂的曲式,筆者主觀感覺是接近泰澤詠嘆調(Taize Chant)或梅村歌曲。音樂和歌詞並不複雜,反覆循環,但直透心靈!此曲名為“Lacrimosa”,意思是哭泣。作者 Zbigniew Preisner 是波蘭作曲家,作品是為悼念好友 Krzysztof Kieslowski(奇斯洛夫斯基,《藍》、《白》、《紅》三部曲的導演)而寫的安魂曲(Requiem)其中一節。
電影末段一句: [voice-over – mother] “I give him to YOU. I give YOU my son.” 令筆者良久不能平靜下來!喪子之痛對要懷胎十月的母親來說,相信比自己的死還來得沉重!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將喪子之痛化為向老天爺的皈依,過程絕不簡單!母親把亡兒送往永恒,接納有更高的力量在主宰生命,因此直接或間接使 Jack 得以重拾失去了的人間溫暖和盼望,令筆者為之動容。難得導演並不濫情,將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一起 → 分離 → 交托/皈依/回歸 → 重聚,寫得不慍不火。這段母親「回歸」之路,是母親消解喪子之痛,走出陰霾的方法。加上另外兩句母親的說話:[voice over] “The only way to be happy is to love. Unless you love, your life will flash by.”;”Help each other. Love everyone. Every leaf. Every ray of light. Forgive.” 為尋找生命意義的方向提供了重要線索。
飾演母親的 Jessica Chastain 在造型、氣質和感覺方面美得像個天使,充滿愛和關懷,展現了美好的一面,入型入格。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