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4 「正念課程」違背「正念佛法」!?

巴利文的 Sati 被譯為英文的 Mindfulness,始於英國學者Thomas Davids在 1881 年的巴利經典英譯。正念,巴利原文是sammā sati,是八正道的第七支,是對當下的清澈覺知,以及憶念過去所感。八正道是修持原始佛法的八個步驟。首先是 (1) 正見解、(2) 正思維,對因果和四聖諦(苦集滅道)有正確見解。(3) 正語言、(4) 正業、(5) 正命就是言行合一,行為檢點,不講是非、不做惡業、不懷怨恨。(6) 正精進,就是意志堅定、堅持不懈。完成這六項,才是 (7) 正念,覺知當下,淨化貪瞋習性,全然接納身心感受,純粹覺知,無物無我。換言之,沒有一個「我」在看和聽,不落名相。最後,(8)「正禪定」是破除我執妄見,去除無明煩惱,進入真正內觀(vipassanā) 與智慧 (paññā)。

八正道環環緊扣,缺一不可;正念並非孤立獨存,而是與正見、正業、正禪定前後呼應為完整系統。畢竟,佛教的終極關懷,是清明覺知的證悟涅槃(nibbñna)。這與正念減壓課程,截然不同。Kabat-Zinn提倡的「正念」是「純然注意」,傳統佛家的「正念」,卻是「清澈覺知」+「憶持」,故有「四念住」(satipatthānā,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寂滅為樂,證悟空性,方為圓滿。難怪英國Bristol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Rupert Gethin 在2011年的《正念:佛教心理學典範》指出:「正念離開原本佛教禪修脈絡,變成正念療法,難免被批判扭曲佛教,忽略根除貪瞋癡的佛教本意。」

短短40年歷史的正念課程,難以對比兩千年古老傳統。八週正念課程,無法解決盤根錯節的終極究竟,正如醫生治療病人,並非根治疾病的社會根源。Kabat-Zinn善用現代培訓模式、科研數據,成功推廣正念,儘管遠離涅槃究竟,卻是普羅大眾覺察身心的良方;Kabat-Zinn在《當下繁花盛開》提到:「正念不是宗教,也非佛教專利,而是自覺的生活藝術。」而且,傳統佛教有多元流派,各有自身典籍和詮釋。瑞士學者Paul Grossman指出佛典對正念眾說紛紜,沒有統一定義,光是上座部文獻,對正念已有不同論述。

要求繁忙城市人,每天正念打坐,寂滅為樂,近乎緣木求魚。東方古老智慧,一直少人問津;直到遇上西方科學,遠離佛教語言,忽然吸引大批市民趨之若鶩,讓正念風行全球,不啻是弘揚高深智慧的善巧法門。Kabat-Zinn提出七項「正念態度」:耐心、放下、不批判、信任、初心、無所求、接受,正好讓大眾淺嚐正念,置身外在兇猛衝擊,重拾內在清淨心。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SC2 正念:騎劫佛法,還是普度眾生?
SC5 佛陀需要專業課程認證嗎?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