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

撰文: CM

筆者很喜歡宮崎駿的動畫,但接著要說的,可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和他的兒子宮崎吾朗。

《父與子的 300 日戰爭》(節目)【註】,記錄了宮崎父子製作《紅花坂上的海》前後 300 天的過程。宮崎駿在節目中批評兒子的草圖:「那種沒有靈魂的畫,畫再多也沒有用!」,又說:「吾朗就算放棄當導演也沒關係,或者說放棄了更好,真的,他不適合。『想做』和『能做』是兩碼子的事,導演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工作。」旁白也引述母親的話:「這是一個需要天才的殘酷世界!」曾經也是動畫師的她,知道動畫工作如何艱辛,也瞭解丈夫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家庭的無奈。基於不同理由,父母倆都似乎不希望兒子當動畫師。

《紅》由宮崎駿撰寫劇本,兒子吾朗擔當導演。宮崎駿雖堅持不干預製作,可是卻經常在工作室「遊蕩」;吾朗故意把重要的分鏡圖藏起來不讓父親看……父子間的張力很大,頭三數分鐘的片段已令觀眾充分明白為甚麼節目會以「戰爭」命名。

宮崎駿一直反對兒子做動畫。2006 年宮崎吾朗接拍《地海傳說》,是當時吉卜力工作室的社長鈴木敏夫邀請他的。鈴木認為吾朗子承父業,和父親同行沒甚麼不當,沒想到宮崎駿知道後勃然大怒,跟老拍檔兼老朋友鈴木說:「我做到死無所謂,但不要讓我兒子當導演。作品成敗跟足你一世,導演就是藝術家,不是普通人做的工作。」最後加上一句「我反對」……

吾朗領導的製作團隊起初無法掌握女主角松崎海的性格。看過草稿後,監製鈴木毫不客氣批評主角不是主角,主人公不是主人公!製作陷於困局,就在這時,宮崎駿突然託人送來一幅畫。畫中的小海在橋上邁着大步……女主角一下子變得活潑和充滿希望,角色頓時注入了生命。吾朗調整他的角度,團隊的工作立即順利起來。一支專業團隊,在劇本的編和導上,為何不能事先協調一下?

一幅畫就扭轉了困局,大師就是大師,宮崎駿的確名實相符。他為何可以做到?人物和分鏡的設計一直控制在吾朗的手中。就如文首所說,吾朗故意把重要的分鏡圖藏起來,宮崎駿很難隨意用一幅畫,就可以把小海在整套動畫的上文下理中活現!

筆者猜想,劇本畢竟由宮崎駿撰寫,他本身是行內高手,加上每次到工作室「遊蕩」,相信他都非常、非常留意整個製作過程,創作上的困難他自然有所體會!故此可以一矢中的!

吾朗的早期製作無法為十七歲的女主角注入活力,可能是由於他自己的心結!故事中的小海,她的船長父親在韓戰中喪生。小海幼年喪父這一點,吾朗看得很重,少女的性格被他描繪得很陰沉,這是否與他少年時失去了父親的愛護有關?

動畫其中一幕講述小海與阿俊要登上一艘輪船,宮崎駿只在劇本裏簡單寫著:「阿俊跳上了上下搖動的船梯,對小海伸出了手」,吾朗顯然非常執着這短短一幕。「很想緊緊抱住她。對我來說,因為自己是那麼喜歡她,就像身為人父的心情一樣。」吾朗在節目中為這一段分鏡解畫。也許是,他就是「小海」,多麼渴望能被阿俊(父親)緊緊抱住!這一幕的處理手法,是否源於他缺乏父愛的投射?

自《風之谷》一洗頹風後,宮崎駿工作不斷,「沒時間」跟兒子溝通相處,吾朗曾公開批評父親是滿分導演、零分父親,工作時像頭惡魔!

大師級的父親成為一道壓力!兒子的名字變得不重要,別人只會稱他為某某的兒子——誰是宮崎吾朗?原來是宮崎駿的兒子。看著兒子的作品,觀眾都會刻意與父親的動畫比較。有影評認為《地》是一部爛片,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充滿父親作品的影子!《地》試影時,宮崎駿中途離席,他邊抽煙邊說:「感覺就像坐了三小時一樣。」他的評語也許是對的,但不留情面的批評可以為他們父子倆製造甚麼局面?

當大師的兒子而且同科的滋味,看來並不好受。的確,吾朗曾經刻意避開父親的身影當上園景設計師,遠離父親的動畫世界!吾朗深明在父親的影子下從事動畫創作何等艱難!

可是,無論是《地》抑或《紅》,兒子在父親大力反對下仍堅持要當導演,做着跟父親一樣的工作,好像是想透過某種方式跟父親「一起」。吾朗說:「倒也不是說整天都要一起玩棒球或者一起做甚麼,或者帶我出去玩等等,並不是要他一整天都陪着我玩這個玩那個,只是希望偶爾陪陪我而已。」兜兜轉轉,兒子始終回到父親的「身邊」。這一切,表達了甚麼?

宮崎駿一開始就反對吾朗執導《紅》,難道他真的認為兒子沒有這個能力?

筆者認為擔心兒子工作上遇到困難是真的,但說兒子沒有能力執導就未必!鈴木 2006 年找吾朗執導《地》,是他看過吾朗的手稿後才決定的。《紅》上畫前,鈴木曾向宮崎駿正面評價吾朗具有想像力,並且努力將夢想實踐;「吾朗成長不少,與《地》時期很不一樣!」。這些不是客套話,鈴木所說的是一個專業監製的評語。宮崎駿雖無直接認同,但從畫面所見,他的身體語言並無任何否定意思!相對於他不留餘地批評《地》和《紅》的早期製作,兩者已有天壤之別。

節目後半部分記錄了一些吾朗對父親和自己的看法:父親不斷創作動畫,是認為在創作時,才感到自己活著!父親的體力和精神都在走下坡!「男人只有不斷戰鬥,才是活著,沒有退路!」「自己的路,自己走下去!」生活的壓力是否也來自自己的信念?

電影後期製作期間遇上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工作室擔心員工的安全和停電會影響製作,打算停工三天。開工、停工的決定一點也不容易!「同胞受苦之際,更需要努力做好我們的動畫……」宮崎駿堅持繼續開工,要為傷痛的心靈帶來安慰!這是動畫師將作品昇華的覺悟!為憂傷的同胞帶來希望,讓觀眾看到人間有情。父子同心!電影的確撫慰了不少痛苦的心靈!

表面上對兒子冷冷淡淡的宮崎駿在節目中說,他當年做動畫是為了逗兒子開心;就是為了五歲的吾朗,他製作了《熊貓家族》。後來因工作愈來愈忙,跟兒子相處的時間便愈來愈少,與兒子的關係也愈來愈疏遠。吾朗執導《紅》時是四十四歲,童年時缺乏父親關愛所留下的痕跡依然隱隱可見。

父親為何經常到工作室「遊蕩」?他出手繪畫那幅扭轉乾坤的「小海邁步圖」,背後原因究竟是關心電影的製作,還是兒子吾朗呢?兩者都可以是理由,但從節目後半部分父子間的表述看來,後者的成分似乎居多!其實,宮崎駿大可由頭畫到尾,有何不可?接下吉卜力這塊招牌要背負多大壓力,相信吾朗最清楚!

筆者眼中,一個是愛錫兒子的父親,一個是渴望得到父親關愛的兒子,幾十個年頭,父子倆彼此活得像隔著個太平洋似的,多麼可惜!

子女成才是父母的願望,但當子女表現未如「理想」,父母「恨鐵不成鋼」下責難子女的情形並不罕見。我們做父母的,可以用甚麼尺度去估量子女的成就呢?督促管教,父母責無旁貸,但採用嚴苛、下行,甚至攻擊的語言和態度,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目的嗎?要「義正詞嚴」前真的要三思,語言和態度可以成為破壞父母子女關係的「大殺傷力武器」!易地而處和溝通相信是父母子女大家都要好好學習的功課。

此外,父母期望子女達成的「理想」,有多少是基於子女的天賦所在,又有幾多是父母自己未了的心願?

「……
父母可以把愛給予子女,但不是思想,
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
父母可以用房子蔭庇子女的軀體,但不是他們的心靈,
因為子女的心靈棲息於明日,即使在夢中,父母也無緣造訪。
父母可以努力仿傚子女,但不可試圖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於往昔。

父母是弓,子女是射向生命的箭。
那箭手挽弓瞄準無盡路途上的目標,
用力把弓拉曲,以使祂的箭疾馳遠飛。
弓,你們欣然被拉曲吧;
因為祂既愛遠飛的箭,也愛那堅穩的弓。」
《先知.孩子》紀伯倫散文

註: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465018F046236652

怪獸爸爸
Flirting調情

2 thoughts on “父與子

  • 17/04/2012 at 11:29 am
    Permalink

    作為理大設計系的畢業生,我和成班同學都是也是宮崎駿的fans,超級喜歡他的作品,倒沒想過大師背後,家人的犧牲去成就他。MC,多謝分享,很有意思。

    • 17/04/2012 at 11:31 am
      Permalink

      Sorry, CM, I’ve spelled your name wrong again. My fault.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