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12 教練學,不是輔導學

Coaching 不是Counselling,兩者都尊重案主、重視情感連線、生命自主,非批判、非催逼、非二元。教練學其實有療癒元素,但不是輔導學。輔導學深入探索問題根源,從案主當前的難關,追本溯源,探索原生家庭、成長經歷、核心信念。輔導,從源頭撼動,需要較長時間,每次會見大約一小時,要幾次甚至幾年。因此輔導學培訓的門檻高、時間長、理論深、實踐多;大學畢業後,仍需要專業嚴謹的輔導培訓、漫長實習、專業督導,方可執業。

生命教練比較直接、省時、爽快,清晰目標、當下轉念,即時行動,較容易普及。

教練學深受輔導學影響,譬如認知行為教練 (Cognitive behavioural coaching) 緣自輔導學「認知行為治療」(CBT),聚焦內在思維,而非外在事情:思維改變,認知和感受便改變。

正念教練相信:一切轉化,就在當下,所有困擾都只是當下的念頭。教練不會捲進案主的成長經歷或事情細節,而是聚焦當下情緒和信念,讓案主連結此時此刻,當下轉念。

教練學和輔導學,同樣聚焦個人生命轉化,強調情感連結、深度聆聽,放下批判,全然接納。兩者重點,卻截然不同。教練學著重當下行動,輔導學探索問題根源。

現實操作上,我們往往因應案主的具體處境,靈活使用不同法門。何時用教練學、何時用輔導學,未必清晰區分。近年,兩者的分野,逐漸模糊;有些教練深入探索核心情緒,有些輔導員則以當下行動為本,又或者綜合整合不同法門。譬如,後現代輔導學門派,尋解導向治療(Solution-focused therapy),就是目標導向的短程療法,連結當下而非追溯問題的根源,強調案主才是自己問題的專家,不把案主看成有問題,而是發掘無盡潛能,行動本位,即時轉念。

時代劇變,輔導學和教練學不斷革新。生命工作,行雲流水,沒有千篇一律的標準程式。

個人利申:1981年就讀香港大學,主修社會學,副修心理學,鍾情心理分析、潛意識、佛洛伊德、榮格理論。完成碩士學位後,到英國讀博士,先後在理大和香大教社會學和心理分析。後來,人生迷惘,接受輔導治療,參加體驗式工作坊,深受感動。從此成為「上堂精」,參加了幾十個不同門派的課程,發願成為生命導師,便狠下功夫,研發自家品牌。2006年創辦自在社,跌跌撞撞,在諸般挫敗中成長,以推動全民self-coach為終生使命。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SC23 正念:關乎真相,不是感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