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貓 2 – 心平氣和

撰文:悟空 <功夫熊貓>第一集,拍得很有“正氣”感,多年前行哲一家人看了,十分鼓舞。熊貓“阿寶”憑著“信念”,從懶惰,缺乏自信,到堅信,練就了一身好武功,勵志感人,女兒看了之後又買了一張 DVD回家重看。 盼了很久,這個暑假,“阿寶”終於又回來了,延續上集的風格,勵志感人,依然滲透著“心理學”和“佛家”的意味。 “阿寶”功夫本來了得,可是突然遇到了一個難題,決鬥正酣,看到了歹角孔雀尾巴上的圖案,立刻手軟心慌,敗下陣來。這讓行哲想起了DP所接觸的“陰影”理論。我們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經歷過一些事,這些事如果是負面的,就會留下“陰影”,隨著時間的轉移,我們自己以為已經忘記了這些“傷痕”,然而,它們依然深深躲藏在我們心底,會在“不經意”的時候,突然走出來,干擾我們的行為和思考。 和“陰影”做朋友,接納它們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這樣就能化“陰影”為力量,讓它們成為我們生命的正能量,輔助力,而不再是“障礙物”。怎樣才能做到呢?電影裡“阿寶”做了絕佳的示範。 “心平氣和”是“阿寶”用的工具去提升他的EQ。 “阿寶”在“師傅”的指點下,通過“太極拳”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從而達至“心平氣和”的境界。這令行哲想起DP裡面的工具:“呼吸練習”和“默想”,異曲同工,能使心靈放鬆,注意力集中。當我們“默想”進入了狀態,可以在心裡面“觀賞”當年的令我們“傷痛”的那一幕,讓它如流水般漂過,“只觀不追”,默默地讓它像電影一般放走,不賦予它任何情感,然後,我們的注意力慢慢回到當下,感恩過去的這段“經歷”中令我們可以學習和領悟的地方,跟它說再見,告訴它今天的我們已經長大,可以重新選擇,選擇不再“傷痛”,選擇“接納”和去“長大”。 這樣的練習,只做一次當然不可能就完全“放下”過去,必須多做幾次。過程裡也需要其它的工具來配合。 “自他相換”就是個很好的工具。我們可以代入當年令我們傷痛的人的位置,想像他們背後的出發點,明白這可能是對方當時迫不得已的選擇。電影裡“阿寶”內心觀看了被父母“拋棄”的一幕,看到父母當時的無奈,然後和父母的誤會得以化解,接納了父母和肯定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心平氣和”除了幫“阿寶”化解了內心的“陰影”,也進一步助他戰勝了敵人。這是當我們注意力集中,就能充分利用“潛意識”的力量來成就目標的另一個示範。 潛意識的力量有多大?只要我們有足夠的信念和決心,目標清晰,基本上任何困難也會被克服,任何障礙也會被掃平,從而達到成功! “阿寶”通過練習,終於可以像師傅一樣,能夠接住雨珠,然後輕盈地將它放到小草的葉子上。緊張的關頭,敵人的砲彈,被“阿寶”潛意識裡當做了雨珠,接住了,然後又原封不動地扔回去給敵人,炸碎了敵營,取得了勝利! 電影是動畫,當然有誇張的元素,然而卻不是一味的“胡鬧搞笑”,它背後是在傳播西方社會如今廣為運用的“成功學”心理理論。作為家長,陪同孩子看的時候,如果能夠明白這些“工具”的含義,對孩子的培養很有參考價值! 當然,電影裡輕描淡寫的這些“工具”,誠如“阿寶”一樣,沒有“師傅”的指點,自己可能領會不來。我們生命裡如果都能夠有個“師傅”來指點迷津,那我們的生命會是多麼的“正氣”和精彩! 行哲有幸,在DP裡面遇到一位生命導師,所學理論,可以說終生收益!

Read more

出走

撰文:阿妮 外地旅遊,對你來說,是為了什麼呢?工作太累,想放鬆?增廣見聞?大肆購物?狂吃美食?享受陽光與海灘? 對嘉兒來說,每次旅行,都是一次心靈的離家出走。 步入候機室,嘉兒已經覺得自己開始離開了香港,進了另一個國度。起飛時的離心、窗外的萬里白雲、空姐用半鹹半淡的英語問餐、旁邊不同國籍的乘客、播放器內不同的節目內容,統統都是與日常不同的生活。嘉兒彷彿不需背負日常生活的身份角色做人,即使事情最為緊急,都與身處三萬里高空的自己無關,甚至可以換另一個身份形像過不同的生活。吃飽以後,她總是摟著毛氈,彷彿在互相不認識的環境裏,才能憩睡。 嘉兒最愛去的其中一個國家是日本,風景美食購物安全清潔有禮有條理都很吸引,不過,最享受的是,言語不通的快樂。日本人咕嚕咕嚕說些什麼,嘉兒一句都聽不懂。語言,不再是溝通工具,不需要聆聽、思考和回應,而是變成了其中一種聲音,和鳥聲、車聲沒兩樣。她可以時刻躲在自己的世界裏,不回應不聆聽不理別人怎看自己不理自己的儀容,都名正言順,光明磊落。這個時候,她的思緒心靈終於得到真正休息。 大伙兒的旅行固然有分享的樂趣,同時,嘉兒也非常享受一人上路。日本、台灣、北京等,一去便是半個月。迷路時在街上拿著地圖猜度,餐廳裏看著旁人熙來攘往而自己悠然無時限,乘錯車便享受多一段路程的風光,自拍找人代拍照都留下意想不到的回憶,博物館內沉迷於大時代的穿梭,看話劇聽音樂會即使不幸碰上不對味的節目也不必表達意見,大城小巷左穿右插也不必擔心身處何方,累了和衣往床上一躺睡幾小時才洗澡也不會被投訴,單身年輕女孩子頂著比上半身還要大的背包往往得到四方八面的阿姨大叔「唏,我來幫你吧」的關顧。 這些快樂大概可以維持最多十日,第十一日以後,掩不住的真相再現。那次站在海拔五千多米高的雲南玉龍雪山峰,望著迷濛的白霧及遠處商業味甚濃的旅遊區,耳邊傳來羊隻被宰時羊群同伴的嘶啞聲,嘉兒忽然醒覺,牽掛的人仍懸在心頭,傷口仍隱隱作痛,傷心的事仍糾纏未解。人出走到世界角落,心仍留在原地。 DP 讓嘉兒學習放下,放下人,放下事,放下自己,放下過去,放下未來。心靈在何時何地都可以出走,更可以不出走而選擇成長,出遊也可以選擇活在當下,走出自己的世界,投入人群。  

Read more

面對死亡的平常心

撰文:Q太郎 生命是一個旅程,生命有出發點,當然也有終點。人從登上了生命的列車開始,總會有走到終點站的一天,只是每一個人的終點站都不同,也沒有人能預知自己何時要下車。很多人理性上都知道這個道理,但當真的有一天被死神叫喚名字,告訴你下車時候到了,還是會叫人感到措手不及。當真的有一天要面對終點站時,可以怎樣面對呢? 最近,收到一位朋友A太太患上末期癌症的消息,醫生憑經驗估計可能活不過一年。我聽到這個消息,心裏感到一種鬱悶、難過,良久不能散去。 A太太是我一起在一間非牟利的服務機構作義工時認識的。A太太是一位家庭主婦,丈夫是某大醫院腫瘤科醫生,育有一子一女。A太太,平時生活形形態健康,愛好運動,廚藝又十分了得,閒來就擔任義工,教授一班家庭主婦烹飪技巧,最近又考獲一個舞蹈導師的資格,在社區會堂教授婦女健康舞。 猶記得半年前,我參加了A先生及A太太的結婚二十五周年紀念晚宴。事源A先生及A太太和另外兩對夫婦朋友剛巧是同一年結婚的,於是大家興之所至,就決定齊齊搞了一個慶祝晚宴。當晚,席上滿桌佳餚美食,眾好友舉杯暢飲。每對每夫婦都分享了他們在二十五年婚姻路上的苦與樂、得與失,温馨無比。A太太當時分享說:她的婚後生活一直平平順順,夫妻相敬如賓,專心相夫教子,二十五年裡無風無浪,感謝上天待她不薄。三對夫婦更豪情壯語的相約二十五年後再來一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白髮齊眉慶祝會。當時的歡樂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怎麼想得到,言猶在耳,已經時不我與。 A太太收到醫院的身體檢查報告的當天,原就計劃好了當晚要乘飛機到澳洲參加女兒的大學畢業典禮,並打算和家人在澳洲渡假半個月。A太太接到報告時,醫院方面希望她不要遲延,建議她盡快入院接受治療。然而她以女兒為重,沒有取消行程,決定如期參加女兒的大學畢業典禮,享受天倫之樂。A太太固然是懷著一個忐忑不安的心情登上飛機,在澳洲度假半個月也沒有將自己患病的消息告訴女兒,免得掃興。一直等到回港之後,才將病情告知在澳洲的女兒。A太太面對自己的生命快將到盡頭時,沒有號啕大哭,沒有怨天尤人,她選擇不接受做任何手術,選擇如常的生活,選擇要將餘下的日子過得美好,選擇要珍惜與所愛的人在一起的時間,順其自然的活到下車的那一天。A先生是腫瘤科醫生,過往在日常工作接觸無數癌症病人,一直對自己掌握治療癌症的專業知識及技術深具信心,但如今面對癌症病人是自己的妻子,卻發覺自己是如此軟弱無助,無力以對。既不知如何排解快將失去廝守半生的伴侶的那份恐懼與失落,也不知如何安慰患病的妻子。反倒是A太太面對死亡的平常心,那份詳和安靜,給了丈夫堅強、積極面對現實的勇氣。 我們一班好友得悉A太太患症消息,相約A太太飯聚,希望送上安慰及鼓勵的說話。席間,在A太太的臉上看不見憂心忡忡的神情,反而是我們誠惶誠恐的關心顯得相形見絀。A太太分享說:死亡既是不可抗拒的事實,如果只是一味的排斥或恐懼,選擇用鴕鳥的心態來迴避,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把生活變成一種折磨,也許就會錯失更多了。面對死亡,當然對身邊所愛的人和事有著許多眷戀與不捨;不過,與其一殼眼淚、一把鼻涕的度過最後的歲月,倒不如盡最後的餘力,賦予那所剩無幾的日子更美好的價值和意義。 A太太對死亡的豁達坦然,真讓我有一番體悟!

Read more

試著去接納

撰文:阿妮 愛、時間、關係、力量等,數之不盡的生命課題。那個是你現在經歷的主題? 為菁菁來說,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接納。 當我們想著如何原諒對方,其實我們還在生氣,仍批判對方不是,理直氣壯地覺得自己對。當我們終於寬恕對方,無疑讓對方不再在自己的世界裏矮了半截,同時把自己從怨恨的鉫鎖中釋放開來,看到更廣闊更美麗的世界。 美好吧? 若然連對和錯都跨越,接納會不會比寬恕更美好? 接納不單是面對現狀,不再去抗爭,放下對現況的不滿,看清楚眼前的人和事就是如此,不多也不少。 也許對方用的方式是我們不認同,但那是對方的生命課題,把責任放在對方的手上,尊重對方的選擇及步伐。對方是對方,我是我,我們的世界可能相近,卻是獨立。我關心你、愛惜你、祝福你,但你的生命最終仍然靠你的努力。 更糟的情況可能是,我們可能一直無法接受對方重覆的輕視言行,不認同言行不一的矛盾,傷口未癒又添新的,找不出原諒的出口,總是再次勾起深心底的痛和怨,但我們學習去全然接納對方屬於對方的世界,沒有對也沒有錯。 站立於天地之間,跨越對錯,以平靜的心環視四周的事和人包括自己,安然於自己只是「看到」而已。 能忍得住手?忍得住口?忍得住內心的爭戰嗎?

Read more

天使之吻

撰文: 悟空 6月9日, 深圳東門的人民天橋上, 一個生長在破碎家庭的男孩持刀企圖自殺. 警察勸阻無效, 正張開救生墊, 準備救人. 這時一個從安徽來打工的女孩劉文秀, 謊稱是男孩的女友, 自告奮勇上前救人. 女生聆聽著男孩的故事, 跟他分享自己相同的遭遇, 說到痛心處, 兩人一起聲淚俱下. 為了救回男孩的性命, 讓他感受到生活的愛, 女孩主動給了男孩他一吻.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 警察衝上前一把救回了男孩.

Read more

笨小孩

撰文:葉詠 最近興致勃勃,翻看幼稚園時期的畢業照,思量著這些模糊的面孔,此時此刻,不知在做著甚麼表情?一連串記憶探索隨即展開。 當我進入回憶狀態,總會變身好奇貓。究竟那個小霸王,現在會否被現實折磨成小窩囊?那個終日淚水橫飛的小可憐,現在可會修成開心果?如果我這個腦袋長滿雜草的笨小孩,成年後都可以憑銷售創意謀生,那麼,真的沒有甚麼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三歲定八十」是傳統智慧,還是魯莽判斷?如果每個人的成長,都必須被「命運」修理,那「命運」是創造的進程還是創造的結果?是偶然的湊合還是我親手造就的文本?我聽到「命運在你手」會想嘔,我對陳腔濫調總有過敏性反應。我只相信「我是創造的源頭」,因為我曾經在這種狀態下嘗過甜頭。 不論命運存在與否,它並不好惹。時而友善,時而反目,時而討好,時而跟你水火不容,誰想與飄忽的傢伙相擁到老?我喜歡相信「我是創造的源頭」,踏實得多,主動得多,具體得我無法推搪重掌自己的生命。 我曾經在命運面前屈膝求饒,我曾經質問命運給我的遭遇一個充份理由。可是,我越掙扎,越遇溺。直至,我拒絕與命運糾纏,並重新啟動「創造」的本能。我跟命運說:笨小孩已經長大,她選擇牽頭走,不再做你的跟尾狗。

Read more

憤怒背後

撰文:阿妮 如果情緒是人生必修課,那麼憤怒幾乎是惠美前半生的主題。 惠美常存深厚的善良,無條件關愛別人,沒機心又不記仇,可愛甜美,但內心的憤怒就連惠美都百思不得其解。每次惠美見到至程就無名火起,即使心裏有感謝至程多年恩情的部分,同場卻仍然有憤怒上演,連帶一干相關人等統統一併憎恨。當導師說可以在冥想修行過程中向對方坦然傾訴,惠美淚如雨下,想說的話從胸口湧出來幾乎即時帶淚嘔吐,才深刻意識到愛恨交纏的一塌糊塗。 憎恨之所以能生出來,可能因為有裂縫,有傷口。受傷是一種感覺,真實的感覺,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裏是有證據為基礎的事實。因此,若換另一個角度去看,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故事,創出不同的描述,例如一種學習、一段經歷、一些提醒等,傷痛似乎變成另一種得著,彷彿不再是傷痛。但內心的傷仍然確切存在,若勉強自己說傷痛不是真的,全盤否定自己的感受、所認定的事實,就連自己都無法說服。改變對傷痛描述的這條路好像行不通。 若果把重點放在未來,惠美渴望的是可以放下傷痛放下怨恨,把兩人當中的石頭挪開,可以步近,可以在生命完結前珍重這個人,珍惜這段關係,編織美好的回憶,讓自己的心靈亦帶著平靜而溫暖。即使惠美常常記著這個美麗圖畫,但面對至程時憤怒洶湧而至,自我提醒的機制、渴望創造幸福未來的推動力,亦似乎在關鍵時候起不了扭轉乾坤的作用。 如此堅執著憤怒,似乎有某些得益以致不肯放手,到底是什麼好處呢?指責對方時似乎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憤怒成了當中的擋箭牌,切勿靠近,於是就不需正視自己排山倒海的內在,免卻自己處理不到而崩潰的危機,憤怒也成了自我保護機制。表面看來是聰明的方法,事實上日子久了,不但傷害了自己的心靈安康、身體功能,更逐步拉遠兩人的關係。這樣的結果,當然非惠美所願。 惠美也不是沒有鼓起勇氣,去面對及嘗試處理內在。先觸碰的是如一幅鋼鐵牆的哀痛,憤怒有多深,傷痛就有多深,愛亦有多深。傷心的是當時被背叛、被出賣、被利用、被恥笑、被羞辱,措手不及的難過,這份痛恨足以令兩人的關係一生割裂。更深的傷心是怪責自己不夠聰明、不懂保護自己、不聽別人勸告。即使後來有體諒自己的局限,原諒及愛惜自己的部分,視這些經歷為學習,都仍然有更深一層的傷心 ── 即使對方說如何愛自己,自己無法相信對方無法建立信任及安全感,亦從深心處知道幸福不會在這段關係中出現的無奈,還有眼看關係逐漸惡化而無能為力的無助。公道一點來看,關係是兩人都需要付出去建立安全感及信任,惠美怪責自己的部分減少了一點。 又或者,憤怒是一種情緒式的呼救,惠美害怕什麼?惠美害怕與至程疏遠分離,害怕見不到他,害怕聽不到他的聲音,害怕無法和他談話,害怕自己沒有珍惜和他共處的時光,害怕自己把關係弄垮,害怕自己傷害了愛的人,害怕分離的悲痛,害怕牽掛的折磨,害怕孤獨,害怕沒有同伴,害怕失去了導航,害怕失去溫暖、支持、關心、鼓勵和愛護,害怕自己摧毀幸福,害怕自己再犯同一個錯,害怕自己害怕。 惠美想保持友愛關係,需要對方的尊重及珍惜。若放下想對方改變的欲望,惠美明白到首先尊重及珍惜自己,選擇去做的所有事都是出於自己所願意、自己所需所想,而不是討好、配合對方,並且拒絕一切對自己缺乏尊重的言行,包括表達不滿。 曾經一段時間,惠美很努力地討好對方,想知道對方需要什麼,美其名是去配合對方。然後,惠美更努力地創造自己的事業、成就及財富,希望以外在客觀條件去換取對方價值觀系統下的認同,如此,自己仍然沒有站立得穩。到後來,惠美發現自己一直用對方的規則去玩對方世界中的遊戲,但其實完全不必要。 也許對方往後一生都不懂或者不會去真正尊重、愛我們,一生都沒有學懂,關係發展就沒有希望,但我們擁有屬於自己的世界,看到了自己擁有已久的幸福及成就,看到了自己的獨特,看到了自己的美麗,看到了獨立個體的分界線,看到了自己沒有失去愛與被愛的能力,而是學懂了調節與選擇。 遇上愛的人,卻只能以戀人以外的身份去經營關係。這人在我們的生命裏也許不是戀人,可能是老師,教曉我們愛情以及其他人生課題。 多謝你,我愛你,祝福你。

Read more

主觀.面面觀

一號風球懸掛,走在觀塘,忽地下起驟雨,且愈下愈大。好不容易,走到室內,全身卻已濕透,因此,縱然走進了一個又細小又不通風的電腦房,我也不敢啟動冷氣。
不久,衣服乾了。接著,好友來電。由於她身體有點不適,我便問正在乘坐港鐵的她,冷不冷呢?
「少少吧,我的衫濕透了。」
「吓?給雨淋濕了?快點加件衣服吧!」我緊張地說。或者沒有聽清我這句話,她只道:「近來,天氣很熱呢。我剛才走了一會,也出了很多汗,要快點回家洗澡了。」
虛驚一場。
掛線以後,我才記起,她豈沒有跟我說,已帶了傘子外出呢?

Read more

《晴天‧陰天》

撰文:姚巧思 (Howsie) 前陣子天氣陰晴不定,驟晴驟雨,早上還是藍天白雲,午後卻下起傾盆大雨,稍一不慎忘記攜傘的話,便被淋過濕透。與朋友午膳,言談間說起這樣的天氣很擾人,我快語一句「That’s life!」,朋友說這句話很土,彼此相視而笑,但又否認不了。 晴天、雨天,你喜歡哪一種?我們的喜歡不喜歡,重要嗎?選擇好了,又代表著甚麼?地面的水氣蒸發,形成空中的雲,當雲中的水滴達到一定重量,不能再被上升的氣流托住的時候,便會形成雨水落到地面,這是大自然的定律。我想沒有太多人會喜歡下雨天,但天要是真的下雨,根本不存在我們所謂的喜歡不喜歡。 好不容易等到雨停,太陽初露,我們漫不經心的一句:「天空終於放晴了,真好!」卻又為自己雨天時的不快樂留下伏線。心情的起落循環,就這樣落在擺脫雨天與留戀晴天的矛盾中。 生命本來就是陽光與雨水的交錯,與其費神於變幻不定的天氣,何不學會欣賞它的無常?陽光帶來的生氣,雨水過後的洗滌,兩者同樣美得令人屏息。學會接受並欣賞生命任何狀況,我們會更曉得如何快樂,當我們在乎的不再是片刻的陽光或雨水,當我們熱愛的是生命的全部,那生命給予甚麼,我們都能夠欣然接受。 聚焦於生命本身,每天的呼吸裡帶著感恩,放晴又好,下雨也好,一切原是生命美好的呈現,沒有絲毫矯飾,That’s life and that’s the very beauty of life! 抬頭望一望天空,此刻的你,可快樂麼?

Read more

貢獻原來可以很簡單

一直以來, 我所接觸到可以回饋社會的善事, 都只是在籌款活動中捐獻. 當中有我們信賴的慈善機構, 通過龐大的網絡, 使有需要的人仕受惠. 因此, 常常認為只有一些社會網絡廣闊, 德高望重, 財雄勢大的人, 才有資格近距離接觸和貼身幫助有需要的人, 作出貢獻. 自己作為一個普羅大眾, 可以做的實在不多. 這樣, 捐獻了就心安理得. 做善 自我感覺也算良好.

這個信念在昨天打破了! 感謝DP讓我們有機會走出這個框框, 主動接觸一所視障老人院, 安排探訪活動. 昨天一行十多人, 程序非常簡單, 主要是跟十來二十位視障長者聊聊天, 支持和關心他們.

Read more